我国海域总面积473万平方千米,蕴藏着巨大的食物资源潜力。海洋牧场建设作为解决海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矛盾的“金钥匙”,是转变海洋渔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探索。从世界范围看,据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统计数据,目前已有64个沿海国家发展海洋牧场,资源增殖品种逾180个。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基于生态学原理和海洋生态系统管理,通过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以及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从而有计划地培育和管理渔业资源,改善海域生态环境,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渔业模式。
发展海洋牧场已成为我国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养护渔业资源、转型升级渔业产业结构的重要国策。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海洋牧场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政策保障。
海洋牧场不仅是一个人工渔场,更是融合了海洋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的现代化渔业综合体,对于修复海洋生态环境、养护水生生物资源、拓展海洋渔业发展新空间具有重要意义。“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优化近海绿色养殖布局,建设海洋牧场,发展可持续远洋渔业。在相关政策带动下,各地建设海洋牧场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国已建成海洋牧场300多个,其中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169个,投放鱼礁超过5000万空立方米,用海面积超过3000平方公里,海洋牧场建设初具规模。
海洋牧场以投放人工鱼礁为基础,以渔业资源增殖放流为手段,以科技创新为支撑,改变了以往渔业单纯捕捞、设施养殖为主的生产方式。据国内外海洋牧场建设经验,在人工鱼礁区域,每立方米空间相较于未设置鱼礁的海域,年均能额外提升渔获量约10公斤。基于这一增长效率,当前已部署的人工鱼礁区域每年能够促使渔获量增加至约30万吨,这一增量直接转化为经济价值,相当于为渔业产业额外贡献了60亿元人民币的产值。
进一步考虑到水生生物的人工增殖放流、海藻等海洋植物的移植等措施的综合效应,预计现有的海洋牧场生态系统每年所能产生的总体经济效益将远超100亿元人民币,展现出海洋牧场在促进渔业可持续发展及经济增长方面的巨大潜力。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海洋牧场建设管理将逐步实现信息化、智能化。智能养殖、智能预警、智能管理、智能感知等新技术将在海洋牧场行业中发挥重要作用,推动行业向高端、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广东是渔业大省,2023年全省渔业经济总产值4420.28亿元,增长4.6%。今年1—7月,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稳中有增,产量达493.12万吨。
近年来,广东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加快建设全链条现代化海洋牧场,助力渔业增效、渔民增收,在做好“海”的文章上取得了切实成效,为全力打造海洋强省注入新动能。作为全省7个现代化海洋牧场先行示范区之一,汕尾依托海洋资源和渔业基础,突出特色养殖,聚焦做大做强种苗培育、深水养殖、精深加工、物流运输等海洋牧场全产业链。
随着全球对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海洋牧场作为一种新型的海洋产业模式,将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预计未来几年,中国海洋牧场行业市场规模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及投资者能否做出适时有效的市场决策是制胜的关键。报告准确把握行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和趋势,有效规避行业投资风险,更有效率地巩固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
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