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核电核准提速和在建核电项目的增加,核电装备制造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需求。特别是在中国,随着能源结构的优化和环保要求的提高,核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核电装备制造是指涉及核能发电所需的各种设备、部件和系统的制造过程。这一领域涵盖了从核电站反应堆核心部件(如反应堆压力容器、堆内构件、控制棒驱动机构等)的制造,到辅助系统(如冷却系统、安全系统、电气系统等)的设备生产,以及核电站建设和运营过程中所需的各种专用设备和工具的研发与制造。
由于核安全质量要求极高,核电装备制造必须具备相应的制造条件与环境,包括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先进的制造工艺和技术、以及高素质的制造团队等。目前,核电装备制造行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包括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等多个环节,涉及众多企业和科研机构。
投资是推动经济持续增长和稳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大型核电项目投资金额大、建设周期长、涉及产业多,历来是扩投资、稳增长的利器。2019—2023年,我国累计核准35台核电机组,核电产业整体呈现出积极安全有序的发展势头,为进一步拉动有效投资、稳定经济增长作出贡献。《中国核能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新开工5台核电机组,核电工程建设投资完成额949亿元,创近5年最高水平。
核电项目投资规模大、周期长,收益稳定,安全性要求高,我国一直以来采取四家央企控股、地方政府参股的形式。今年8月国务院核准的五个核电项目都引入了民间资本,且民营企业参股比例首次提高到了10%。
随着我国核电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正稳步从中低端领域向高端技术迈进,这一过程中,涌现出众多具备“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民营企业。这些企业精准定位,深耕于核级阀门、高性能管材、精密堆芯仪表、特种石墨材料等核电产业链的细分领域,致力于解决长期制约行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难题,展现出强大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这些“专精特新”的民营企业与专注于核电站主设备制造的大型国有企业形成了良好的互补关系。一方面,大型国企凭借其规模优势和技术积累,在核电主设备生产上占据主导地位;另一方面,民营企业则凭借其灵活的市场反应机制和在细分领域的深耕细作,为核电产业链提供了不可或缺的配套产品和服务。这种合作模式不仅丰富了我国核电产业链的生态体系,也促进了整个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截至目前,全国现有23个核电基地,分布在8个沿海省份,核准在运在建机组共102台、总装机11313万千瓦,居世界第一。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随着全球能源结构的调整和低碳经济的发展,核电作为一种清洁、高效的能源形式,其发展前景广阔。因此,核电装备制造行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日前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将沿海核电与西北风电光伏、西南水电、海上风电等一并列入清洁能源基地,并明确提出加快这些清洁能源基地建设。
为了提高核电装备的自主化水平,降低对进口设备的依赖,中国核电装备制造行业正在积极推进国产化进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中国已经掌握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关键设备制造技术,国产化率不断提高。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及投资者能否做出适时有效的市场决策是制胜的关键。报告准确把握行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和趋势,有效规避行业投资风险,更有效率地巩固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
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