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证券化是一种金融工具和技术,它将一组资产(如贷款、债务、抵押品或其他现金流)转换为可以在市场上交易的证券产品。这些证券产品代表了资产的一部分或全部权益,并且可以被投资者购买。资产证券化通过结构化设计和信用增级,以基础资产未来产生的现金流为偿付支持,发行资产支持证券。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资产证券化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最初是为了帮助银行通过替换存量贷款进行融资。在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初步尝试阶段(2005年-2008年):2005年4月,央行、银监会颁布实施了《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管理办法》,资产证券化在中国正式拉开序幕。同年12月,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分别发行了我国首支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和住房贷款支持证券。此后,资产证券化试点有条不紊地展开。
危机停滞阶段(2008年底-2010年):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我国监管层面为维护金融市场稳定和控制风险,暂停了资产证券化的试点。
重启试点阶段(2011年-2014年初):2011年9月,证监会重启对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审批。2012年5月,人民银行、银监会和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重启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2013年8月,人行、银监会推动第三轮试点工作的开启,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逐步复苏。
高速发展阶段(2014年末至今):2014年末,《关于信贷资产证券化备案登记工作流程的通知》和《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备案管理办法》等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我国资产证券化发行由审批制转为备案制,资产证券化市场开始蓬勃发展。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推动下,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快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中国资产支持证券主要分为信贷资产支持证券(ABS)、企业资产支持证券(企业ABS)和资产支持票据(ABN)三大类。基础资产包括应收账款、小额贷款、企业债权、租赁租金、信托受益权、CMBS等多种类型,覆盖了金融、房地产、制造业、租赁业等多个行业领域。
从发行规模来看,虽然近年来资产证券化市场发行规模有所波动,但整体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同时,市场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更多类型的投资者开始参与资产证券化市场。
资产证券化市场的竞争格局呈现多元化和细分化的特点。传统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公司等继续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同时新兴金融机构如消费金融公司、保险资管公司等也逐渐崭露头角。外资机构也加大了对中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布局力度,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资产证券化产品的创新成为竞争的关键。绿色ABS、消费金融ABS等创新产品不断涌现,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资产证券化产品将更加注重创新,以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例如,碳中和及可持续发展挂钩ABS、央企非主体增信工程尾款保理债权ABS等创新产品将不断涌现。
资产证券化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一些挑战,如基础资产质量把控不严、信息披露不足等问题。这些问题需要资产证券化机构加强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的规范性和透明度。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投资者对多元化投资产品的需求增加,资产证券化行业也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将提高资产证券化的效率和透明度,降低交易成本。
资产证券化行业在经历多年的发展后已经取得了显著成就。未来,随着政策的进一步放开和市场机制的完善以及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资产证券化行业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