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支持人工智能大模型广泛应用
政府工作报告说,激发数字经济创新活力。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将数字技术与制造优势、市场优势更好结合起来,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人工智能大模型是指拥有超大规模参数(通常在十亿个以上)、超强计算资源的机器学习模型,能够处理海量数据,完成各种复杂任务,如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等。人工智能大模型行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随着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的不断进步,该行业正在逐步成熟。人工智能大模型是实现人工智能应用的重要基础,被广泛应用于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语音识别等领域。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核心驱动力,正深刻重塑全球产业格局。自2017年国务院将人工智能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中国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攻关和产业协同,逐步构建起涵盖算法、算力、数据的完整生态体系。大模型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载体,凭借其强大的泛化能力和多场景适应性,成为推动产业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引擎。
近年来,中国大模型行业依托庞大的数据资源、成熟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及政策红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自然语言处理到计算机视觉,再到多模态融合,大模型在金融、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的应用持续深化。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2024年12月发布的《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24年)》指出,自2023年起,全球基础模型数量快速增加,相较2022年增长数量翻倍;2024年以来全球基础模型新增或迭代近百个。根据预测,到2026年,超过80%的企业将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API,或部署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应用程序。
1、市场规模与增长动力
市场规模快速扩张:AI大模型正在赋能千行百业,也在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IDC数据初步统计显示,2024年中国大模型应用整体市场规模达47.9亿元人民币(此处不包含算力类基础设施规模),云厂商、大模型初创企业、运营商、传统解决方案商各占有一席之地。据IDC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大模型平台市场规模达到17.65亿元人民币。
技术驱动与政策支持:深度学习算法的突破、云计算资源的普及以及国家层面的政策倾斜(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共同推动行业高速发展。
2、技术突破与产业应用
技术分层演进:大模型技术从单模态向多模态迭代,参数规模从百亿级向万亿级迈进。例如,多模态大模型已能实现文本、图像、语音的协同处理,显著提升复杂场景下的决策效率。
垂直领域渗透加速:
金融:风险预测、智能投顾等场景中,大模型可将数据处理效率提升60%以上;
医疗:辅助诊断、药物研发等应用显著缩短研发周期;
工业:华为“盘古”大模型在供应链优化和故障预测中实现降本增效。
3、产业链协同与生态构建
基础层:以AI芯片(如华为昇腾)、云计算平台(阿里云、腾讯云)为核心,支撑大模型训练与推理;
技术层:百度、商汤等企业主导算法研发,推动开源社区与商业化平台并行发展;
应用层:垂直行业解决方案(如智慧城市、自动驾驶)成为主要落地方向。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分析:
尽管中国大模型行业呈现蓬勃态势,其发展仍面临多重挑战:技术层面,算力成本高企(单次训练成本可达数百万美元)、数据标注质量参差不齐;产业层面,同质化竞争加剧,部分企业过度追求参数规模而忽视场景适配性;伦理层面,数据隐私与算法偏见问题引发监管关注。
然而,这些挑战亦催生转型机遇:政策端加速完善标准体系(如《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推动行业规范化;企业端通过“模型即服务”(MaaS)模式降低使用门槛,赋能中小企业;技术端则探索低功耗芯片、联邦学习等创新路径,缓解算力瓶颈。此阶段,行业正从“规模扩张”向“价值深挖”过渡,技术与商业模式的协同进化将成为下一阶段的核心命题。
1、技术趋势:从通用到专用,从集中到分布
模型轻量化:边缘计算与小型化模型将推动大模型在终端设备(如手机、IoT)的部署;
多模态融合:跨模态交互能力提升,助力虚拟现实、元宇宙等新兴场景落地;
自主进化:自监督学习与强化学习结合,减少对标注数据的依赖。
2、应用场景扩展与商业化深化
To B领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预测性维护、工艺优化)、农业精准化管理(病虫害识别)需求激增;
To C领域:AI数字人、个性化教育助手等消费级应用加速普及;
公共服务:智慧政务、城市应急管理等场景中,大模型将提升决策响应速度。
3、竞争格局与全球化机遇
国内市场:头部企业通过生态联盟(如百度“飞桨+文心”生态)巩固优势,初创企业聚焦细分赛道(如生物医药、遥感);
国际市场:中国大模型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本地化适配(如多语言支持)将成为出海突破口。
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行业正站在从技术突破向规模化应用转化的关键节点。政策红利、技术积累与市场需求的三重共振,为行业注入持续增长动力。然而,算力成本、数据安全与伦理风险等挑战亦不容忽视。未来,行业需在以下方向寻求突破:
技术自主化:加强AI芯片、框架等底层技术研发,降低对海外供应链依赖;
应用务实化:以垂直场景痛点为导向,避免“为模型而模型”的无效投入;
生态开放化:通过开源社区、产学研合作构建共赢生态,加速技术普惠。
展望2030年,随着通用人工智能(AGI)的临近,中国大模型行业有望在全球AI竞赛中占据更核心地位,成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企业需紧抓“智能化+”浪潮,在技术迭代与商业落地的平衡中,开辟属于中国AI的创新路径。
想要了解更多人工智能大模型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报告根据人工智能大模型行业的发展轨迹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对中国人工智能大模型行业的内外部环境、行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发展状况、市场供需、竞争格局、标杆企业、发展趋势、机会风险、发展策略与投资建议等进行了分析,并重点分析了我国人工智能大模型行业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对人工智能大模型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前景作出审慎分析与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