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行业在政策引导、技术驱动与市场需求的三重推动下,数智化转型已从“探索期”迈向“规模化落地阶段”,成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行业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2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效率提升30%以上,绿色低碳与智能化技术渗透率超过50%。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2024-2029年新型建筑行业深度调研报告》指出,行业正经历“从量到质、从粗放到集约、从传统制造到数智服务”的三大结构性变革,企业需以“数智化+绿色化”双轮驱动,构建全链条数字化能力与生态化协作体系,方能抢占高质量发展先机。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行业现状与市场规模:从存量竞争到价值重构
1. 市场规模与增长逻辑
2025年,中国建筑建材行业市场规模预计达12.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4.5%。其中,绿色建材、智能建造、数字化服务等新兴领域贡献超60%的增量。传统建材(如水泥、玻璃)需求增速放缓至2%,而高性能复合材料、低碳水泥、智能家居建材等细分市场增速达15%-20%,成为行业增长主引擎。
2. 产业链图谱与痛点分析
产业链分为上游资源/设备、中游生产制造、下游建筑/家装应用三大环节
上游:矿山资源智能化开采、低碳能源替代(如氢能煅烧技术)加速渗透,但数据孤岛与能效管理粗放问题突出。
中游:生产端数字化覆盖率不足30%,设备联网率仅45%,导致质量波动与库存积压。
下游:建筑企业需求向“个性化+快速交付”转变,但建材企业与施工方的协同效率低,订单响应周期长。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显示分析
二、数智化转型路径:从单点突破到全链协同
1. 生产制造:智能制造与质量闭环
智能工厂升级:基于5G+工业互联网的“无人车间”覆盖率将达25%,通过AI视觉检测、数字孪生等技术,产品不良率降低50%,能耗下降20%。
案例参考:中国巨石通过“巨石智造方案”实现玻纤生产全流程数字化,单位成本下降18%,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标杆。
2. 经营管理:数据驱动与高效决策
ERP与AI融合:中研普华《新型建筑行业报告》显示,采用智能排产系统的企业订单交付周期缩短30%,库存周转率提升40%。
风险预警:建材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预测原材料价格波动与市场需求,决策响应速度提升50%。
3. 生态协作:供应链与产业链协同
数智供应链:领潮供应链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建材溯源与供应商协同,物流成本降低15%,交付准时率提升至95%。
产业互联网平台:中研普华建议搭建“建材行业云平台”,整合设计、生产、施工数据流,推动BIM(建筑信息模型)与建材数据库互联。
三、新质生产力培育:绿色化与服务化双轨并行
1. 绿色低碳:政策倒逼与技术创新
节能降碳:国务院《节能降碳行动方案》要求2025年建材行业碳排放强度下降18%,低碳水泥、光伏建材等产品占比提升至35%。
循环经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目标达60%,再生骨料、固废基胶凝材料技术成为投资热点。
2. 服务化转型:从卖产品到卖解决方案
全生命周期服务:东方雨虹通过“数智化+防水系统服务”模式,客户复购率提升25%,利润率提高8%。
数据增值:中研普华提出,建材企业可基于用户行为数据开发“智能家居建材套餐”,实现从B2B到B2B2C的跃迁。
四、政策与投资建议:把握三大战略机遇
1. 政策红利
“十五五”规划:工信部将重点支持建材行业智能制造标准制定与创新平台建设,企业可申请专项补贴(如5G工厂建设基金)。
区域战略:粤港澳大湾区、雄安新区等重大项目优先采购绿色智能建材,本地化供应链企业受益显著。
2. 技术投资优先级
(图表示意:技术投资矩阵,分为短期见效型与长期战略型)
短期:AI质检、能耗管理系统(ROI周期<2年)。
长期:工业元宇宙、氢能煅烧技术(ROI周期>5年)。
3. 风险预警
数据安全:建材行业数据泄露事件年增30%,需加强工控系统防护。
产能过剩:传统建材产能淘汰率将达15%,企业需加速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型。
数智化转型是生存之战,更是未来之战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强调,2025年建筑建材行业的竞争已从“规模扩张”转向“生态位争夺”。企业需以《建材行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指南》为蓝图,聚焦“智能制造主战场、数据资产新油田、绿色服务新赛道”,构建差异化竞争力。唯有将数智化基因融入组织血液,方能在行业洗牌中立于不败之地。
如需获取更多关于建筑行业的深入分析和投资建议,请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