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餐饮外卖到生鲜蔬菜、从日化美妆到电子产品、从百货商超到药房药店……如今,凭借便捷、灵活的特性,即时零售不断拓展消费场景、丰富商品品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的《即时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即时零售规模达到6500亿元,同比增长28.89%,占网络零售额的4.2%,比同期网络零售增速高出17.89个百分点,是居民消费的新增长点。
美团全面拓展即时零售
6月23日,美团宣布将全面拓展即时零售,推动零售新业态提质升级,为用户提供更有质价比的产品和服务。
据了解,小象超市将继续扩大覆盖区域,逐步拓展到所有一二线城市。美团优选将进一步利用已建设的供应链及仓配网络,集中资源聚焦优势区域,继续探索“次日达+自提”模式和社区零售新业态。海外市场方面,小象超市海外版Keemart已在沙特首都利雅得两个区域测试上线,后续将向其他地区扩展。
即时零售是一种通过线上平台下单、线下快速履约的零售模式,它将线上平台与线下实体店相结合,通过快速配送服务将商品送达消费者手中。即时零售的本质是外卖服务的进阶形态,商品覆盖范围广泛,从蔬果生鲜到数码3C等品类一应俱全,满足了消费者多元化的购物需求。
即时零售作为近年来消费领域最具活力的新赛道,正以“线上下单、线下即时履约”的模式重塑零售业态。
即时零售兴起源于多重因素的叠加:消费升级推动消费者对便捷性、时效性和品质化需求的提升;数字化技术的成熟为供应链优化和精准配送提供了支撑;疫情常态化加速了“宅经济”和“即时满足”消费习惯的养成。从餐饮外卖到生鲜蔬果,从日用百货到数码家电,即时零售不断拓展服务边界,构建起“万物到家”的消费图景。头部平台如美团闪购、京东秒送、抖音小时达等加速布局,通过整合本地实体商家资源、优化配送网络,推动行业从早期的“应急性消费”向“常态化生活方式”演进。
当前,即时零售行业呈现出多元主体竞合、场景持续扩展、技术深度赋能的特征。在竞争格局上,综合平台(美团、京东、饿了么)、垂直电商(盒马、永辉生活)、内容平台(抖音、快手)形成差异化布局。美团凭借本地生活服务的深耕优势,通过“美团闪购”品牌整合非餐饮品类,构建起覆盖全国的即时零售网络;京东依托供应链能力,以“自营+第三方”模式强化商品品质与履约效率;抖音则借助直播电商流量,探索“内容种草+即时达”的新消费链路。与此同时,中小商家与区域品牌通过接入平台实现数字化转型,下沉市场订单量的快速增长印证了即时零售的普惠价值。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分析:
在服务场景上,即时零售已突破传统餐饮外卖范畴,向全品类、全时段延伸。生鲜食品、日用百货仍是核心品类,但数码家电、美妆护肤、宠物用品等高附加值商品的消费频次显著提升。消费者需求呈现“即时化、品质化、个性化”趋势,从“买得到”转向“买得好”,对商品质量、配送时效、售后保障的要求日益严苛。平台企业为此不断优化供应链管理,例如通过智能调度系统提升配送效率,借助大数据预测消费需求以优化库存布局。
商务部研究院的报告指出,即时零售不仅是零售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更是扩内需、促消费的关键引擎,其发展轨迹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新动能与新逻辑。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部署2025年经济工作时,将“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作为首项重点任务。即时零售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也被赋予了更多期待。
《即时零售行业发展报告(2024)》还显示,在平台、商超、品牌商、小店、即时配送等主体的协同创新下,即时零售将继续保持蓬勃发展之势,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超2万亿元。
即时零售行业未来竞争研究
即时零售的下一阶段竞争,本质是生态构建能力的比拼。当前行业已进入“精细化运营”阶段,单纯依赖流量红利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企业需在三个维度突破:一是供应链整合,通过与品牌商、区域零售企业深度合作,构建差异化商品矩阵;二是技术驱动降本增效,例如运用AI算法优化路径规划、预测需求以减少损耗;三是用户黏性培育,从“即时满足”升级为“精准服务”,通过会员体系、个性化推荐增强复购率。政策层面,国家对县域商业体系的完善、绿色物流的倡导,以及数据安全的监管,为行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如何在合规框架下实现创新,将成为企业突围的关键。
想要了解更多即时零售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