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一条朋友圈引发的“白色风暴”
7 月 18 日,龙佰集团销售副总的朋友圈被截屏疯传——“即日起,所有国内渠道商提货须提前 45 天打全款”。半小时后,中核钛白、惠云钛业同步跟进。钛白粉圈子瞬间炸锅,“涨价”和“缺货”两个词冲上热搜。
我们当晚把电话打到华东最大的涂料经销商,对方只回了三句话:
“不是炒作,是抢名额;不是抢名额,是抢船期;不是抢船期,是抢未来五年配额。”
一句话:渠道,成了钛白粉产业链最稀缺的“白金通道”。
一、把时间的坐标拉长:钛白粉的三次“身份跃迁”
1. 颜料时代(1950s-2000)
“白色颜料之王”统治涂料、塑料、造纸三大战场,谁的产能大,谁就说了算。
2. 功能时代(2001-2020)
氯化法金红石型崛起,耐光、耐候、遮盖力成为卖点,产品分级定价,渠道第一次出现“技术壁垒”。
3. 价值时代(2021-今)
“双碳”叠加“高端制造”,钛白粉被赋予新的角色:
• 光催化纳米二氧化钛:在光伏玻璃上镀一层,可提升组件发电效率;
• 锂电级高纯 TiO₂:用作负极包覆,抑制锂枝晶;
• 化妆品级亲水钛白:替代滑石粉,成为贵妇级防晒主力。
中研普华把这一阶段定义为“价值捕手”时代——谁能捕捉到下游高附加值场景,谁就能在渠道里拥有绝对话语权。
二、宏观冷与微观热:为什么行业报告总打架?
打开搜索引擎,你会发现两类截然相反的新闻标题:
A:“产能过剩,钛白粉行业进入慢增长通道”;
B:“出口订单排到 9 月底,龙头再提价。”
中研普华用“双漏斗”模型解释了这一悖论:
• 上漏斗:传统通用级金红石型确实过剩,新建装置审批趋严;
• 下漏斗:高纯、纳米、包膜级细分却缺口巨大,进口依存度仍然超过五成。
一句话总结:总量过剩,结构短缺,渠道正在“分层”。
三、渠道演进史:从“五朵金花”到“三极鼎立”
十年前,钛白粉销售靠“五朵金花”——广东、江苏、浙江、四川、山东五大区域总代。
今天,渠道被三条“极线”重新切割:
1. 直销极:龙佰、中核、攀钢等大厂直接对接万华化学、立邦、阿克苏诺贝尔等年采购量十万吨级大客户,跳过全部中间商,毛利直增 5-8 个百分点。
2. 电商极:阿里巴巴 1688“钛白直采”专区 2024 年 GMV 同比翻番,中小涂料厂、塑料改性厂“拼单”采购,颗粒度从“吨”降到“公斤”。
3. 跨境极:TikTok 小店、独立站把“化妆品级钛白”卖向欧美 DTC 品牌,物流时间从 45 天压缩到 7 天,溢价空间 30% 以上。
中研普华判断,到 2027 年,“三极”将吞掉传统分销六成以上份额。
四、下游需求“三驾马车”再细分
1. 涂料:从“盖房子”到“刷光伏”
传统建筑涂料需求增速放缓,但光伏支架粉末涂料、海上风电重防腐涂料正在接棒。中研普华预计,2026 年光伏级涂料对钛白粉需求将赶上建筑涂料。
2. 塑料:从“增白”到“功能”
食品级高遮盖、医用级高纯、汽车级耐候三大塑料场景,对钛白粉提出“三高一低”——高遮盖、高耐候、高纯度、低挥发——新需求。
3. 造纸:从“文化纸”到“数码转印”
数码热升华转印纸要求钛白粒径 D50 控制在 200-250nm,全球能做的不超过五家,中国目前全部依赖进口。
五、资本面:并购窗口只剩最后 24 个月
2024 年 5 月,某央企旗下基金以 1.8 倍 PB 收购西南一家硫酸法老厂,看重的是“批文指标+码头岸线”;
6 月,科创板一家纳米级钛白公司 Pre-IPO 轮估值 25 亿元,核心卖点是“化妆品级包膜技术”;
7 月,某外资巨头宣布把欧洲氯化法装置整体搬迁至江苏连云港,地方政府给出“零地价+绿电直供”套餐。
中研普华提示:并购溢价正在迅速抬升,留给财务投资者的“低估值洼地”仅剩最后两年。
六、写在最后:把研究报告翻译成“听得懂”的三句话
1. 钛白粉行业不缺产能,缺的是“高端牌号 + 绿色认证 + 直达客户的渠道”。
2. 氯化法改造不是选择题,是生死状;晚一年,就多交一年“碳学费”。
3. 并购窗口正在关闭,未来五年最大的红利,属于能把“白色粉末”卖出“黑色黄金”溢价的人。
中研普华依托专业数据研究体系,对行业海量信息进行系统性收集、整理、深度挖掘和精准解析,致力于为各类客户提供定制化数据解决方案及战略决策支持服务。通过科学的分析模型与行业洞察体系,我们助力合作方有效控制投资风险,优化运营成本结构,发掘潜在商机,持续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
若希望获取更多行业前沿洞察与专业研究成果,可参阅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最新发布的,该报告基于全球视野与本土实践,为企业战略布局提供权威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