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前言
冰雪产业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与消费升级的双重驱动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自“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目标提出以来,中国冰雪产业经历了从政策驱动到市场驱动的深刻转变,逐步构建起涵盖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装备制造、冰雪赛事运营及教育培训等环节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
一、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政策驱动与市场扩容并行
国家层面通过《冰雪运动发展规划(2016—2025年)》《关于以冰雪运动高质量发展激发冰雪经济活力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明确提出到2025年冰雪产业总规模达万亿元、2030年达1.5万亿元的目标。地方政府则通过专项补贴、税收优惠、产业基金等方式加速冰雪产业集聚,例如吉林、黑龙江设立冰雪产业专项基金,河北张家口对雪场雇佣本地村民给予每人每月1000元补贴。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释放,推动冰雪产业从“季节性”向“全年化”、从“区域化”向“全域化”转型。
(二)产业链生态逐步完善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显示:冰雪产业链已形成“上游装备制造+中游场馆运营与赛事服务+下游旅游消费与衍生品开发”的完整闭环。上游领域,国产造雪机、压雪车的技术突破显著降低了对进口设备的依赖,滑雪板底材弹性模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游环节,全国滑雪场数量突破1200家,室内滑雪场占比提升至18%,智能化场馆覆盖率超过35%;下游市场,冰雪旅游人次连续三年保持15%以上增长,冰雪主题乐园、冰雪研学旅行等新兴业态涌现,消费结构从“门票+租赁”向“装备+培训+周边”延伸。
(三)区域格局呈现差异化特征
东北地区凭借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与赛事经济,长白山、亚布力等传统目的地通过智慧化改造提升游客接待能力;京津冀地区依托冬奥遗产,重点发展智慧冰雪服务与科技研发,张家口冬奥场馆的“智慧雪场”示范项目实现水资源利用率提升35%、能耗降低22%;长三角、珠三角则通过室内滑雪馆突破地域限制,广州融创雪世界年客流量突破200万人次,成渝经济圈以“冰雪+夜经济”模式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
(一)冰雪旅游:从“体验型”到“深度游”
冰雪旅游市场正从单一滑雪场景向“冰雪+”综合体验升级。传统滑雪度假区通过融入温泉、住宿、餐饮等业态,形成“滑雪+康养”的复合模式;南方地区则依托室内场馆开发四季运营项目,例如杭州一家室内滑雪场夏季转型为“冰上篮球馆”,收入反超冬季。此外,冰雪文化节庆活动与主题公园建设成为新增长点,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新疆冬宰节等特色IP吸引大量游客。
(二)冰雪装备制造:国产替代加速
冰雪装备领域,国产品牌通过技术创新逐步打破国际垄断。滑雪服市场前五名中,中国企业占据两席;滑雪板领域,碳纤维材料渗透率提升至25%,石墨烯加热滑雪服、相变材料温控滑雪靴等新型装备进入产业化前期。头部企业通过垂直整合降低成本,例如安踏体育收购亚玛芬体育,掌握高端滑雪品牌核心技术。
(三)冰雪赛事与培训:专业化与全民化并进
冰雪赛事的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北京冬奥会后,中国将举办2026年成都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2030年北京亚洲冬季运动会等国际级赛事,带动赛事运营、转播、衍生品开发等产业链环节发展。培训市场则呈现“低龄化”与“专业化”趋势,青少年滑雪培训市场规模年均增速达35%,AI滑雪教练系统通过动作捕捉技术提供实时指导,单板滑雪培训课程采用率提升至30%。
三、重点案例分析
(一)万科集团:冰雪产业全链条布局
万科集团通过“冰雪场地+赛事运营+教育培训”模式构建竞争壁垒。其旗下松花湖滑雪度假区引入智能造雪系统,造雪效率提升30%;与国际雪联合作举办世界杯赛事,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同时开设滑雪学校,年培训学员超10万人次,形成“场地-赛事-培训”的闭环生态。
(二)长白山旅游集团:冰雪+文旅融合创新
长白山旅游集团深度挖掘地域文化资源,推出“冰雪+狩猎”“冰雪+温泉”等特色产品。例如,结合鄂伦春族文化打造“毛皮滑雪板体验”项目,客单价从800元提升至2000元;夏季则依托长白山资源开发温泉康养项目,实现全年无淡季运营。
(三)雪链科技:冰雪科技赋能产业升级
雪链科技专注智能穿戴设备研发,其生产的智能滑雪板内置传感器可采集用户滑行姿态、速度等300余项数据,通过边缘计算实时反馈至手机APP。2025年,此类产品市场渗透率预计达到28%,单价在2000—5000元的中端智能装备成为消费主力。
(一)科技赋能:智能化与数字化成为核心驱动力
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将深度渗透冰雪产业各环节。智能造雪系统、数字孪生场馆、VR滑雪模拟器等创新应用提升运营效率与用户体验;区块链技术用于票务系统防伪,元宇宙滑雪平台实现万人同时在线竞技。预计到2030年,冰雪产业信息化投入占比将超过20%,数字冰雪经济规模突破4000亿元。
(二)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全产业链
环保造雪技术、可再生能源利用成为行业标配。张家口雪场采用“生态造雪”技术,使用收集的雨水、再生水造雪,雪融化后直接回补地下水;新疆雪场在雪道两侧种植耐寒灌木,既固定雪层又保护植被。未来,“碳汇雪场”认证体系有望推广,对环保达标企业给予税收优惠。
(三)消费升级:高端化与个性化需求爆发
随着Z世代成为核心消费群体,冰雪消费呈现“技能获得感”与“社交属性”双重特征。高端滑雪度假套餐预订量年均增速达40%,定制化私教课程渗透率提升至15%;冰雪运动装备消费中,国产高端品牌市场份额逐年提升,消费者更愿意为设计感、功能性支付溢价。
五、投资策略分析
(一)聚焦高潜力细分领域
冰雪旅游综合体:重点关注具备IP运营能力、四季运营模式成熟的项目,例如融合冰雪、温泉、研学等业态的复合型度假区。
高端冰雪装备制造:投资技术领先企业,尤其是智能滑雪板、环保型冰壶器材等细分领域。
冰雪产业SaaS服务:布局智慧场馆管理系统、线上预订平台等数字化解决方案提供商。
(二)警惕区域性与季节性风险
北方雪场需通过差异化竞争避免同质化,例如结合民族文化开发特色体验项目;南方室内场馆则需探索“冰雪+篮球”“冰雪+亲子”等跨界模式,提升场地利用率。此外,气候变化对自然雪场运营的影响需通过动态监测与弹性规划降低不确定性。
(三)把握政策红利与市场趋势
关注国家及地方对冰雪产业的扶持政策,例如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冰雪产业布局、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链延伸支持;同时紧跟消费升级趋势,提前布局高端装备、智能化服务等领域。
如需了解更多冰雪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