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引言
“十五五”时期(2026—203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阶段,也是江西省制造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窗口期。在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区域竞争日益激烈、技术革命深刻变革的背景下,江西省作为中部工业大省和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需把握机遇、应对挑战,通过创新驱动、绿色转型、数智融合、开放协同等路径,推动制造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转变,为全国老工业基地转型提供“江西样本”。
一、江西省制造业发展现状与成就
1. 产业基础与规模优势
江西省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2%,规上工业企业突破1.8万家,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为主导的产业体系。2022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5000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20%,南昌、赣州等地形成完整产业链;新能源产业规模达3000亿元,新材料产业规模达2000亿元,赣州稀土新材料产业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此外,生态旅游与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旅游收入突破2000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000亿元,庐山、井冈山等景区成为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
2. 政策支持与战略布局
江西省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制造业发展的政策,如《江西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江西省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1269”行动计划(2023—2026年)》,为行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江西省地处长三角、珠三角和闽东南三角区交汇处,区位优势明显,生态环境优越,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3. 数字化转型与绿色发展
江西省大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省级层面加强政策供给和资金支持,遴选省级“数字领航”企业,推动企业开展数智化改造。截至2024年,全省累计上云企业数超43万家,接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企业破万家,每万人拥有5G基站达27个。在绿色发展方面,江西省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创建省级绿色园区55个、绿色工厂346家,规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9.5%。
二、江西省制造业面临的挑战
1. 技术瓶颈与创新能力不足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分析,江西省在高端芯片、工业软件、新材料等关键领域仍依赖进口,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例如,在航空复合材料、集成电路等领域,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导致产业链安全性和竞争力不足。
2. 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传统产业占比较大,新兴产业规模较小,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虽然钢铁、食品等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延伸了产业链,但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仍存在差距,先进产能占比需进一步提升。
3. 区域发展不平衡
省内不同地区制造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区域协同发展有待加强。赣南、赣西等地区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不完善,制约了全省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力。
4. 人才短缺与生态保护压力
高端人才短缺问题突出,制约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同时,江西省生态环境优越,但生态保护压力较大,需在发展中平衡生态与经济的关系,避免因过度开发导致环境破坏。
三、江西省“十五五”时期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思路
1. 创新驱动:突破关键技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江西省将聚焦“创新驱动”,加强研发投入,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具体措施包括:
建设创新平台:推动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赣南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引进高端人才: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优化人才政策,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同体,协同开展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协作。
2. 绿色转型:建立绿色制造体系,推动可持续发展
江西省将推动制造业的绿色转型,建立绿色制造体系,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包括:
实施碳达峰行动:严格实施节能审查、节能监察,开展节能诊断服务,加快节能降碳技术和装备研发与推广应用。
建设绿色工厂和园区:完善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和推进机制,开展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和分级管理,推动绿色园区低碳升级。
发展循环经济:推动工业污废资源化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碳排放强度。
3. 数智融合:加速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小企业
江西省将加速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建设“产业大脑”,培育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具体措施包括:
推广“产业大脑”应用: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设备上云与数据共享,创建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实施数智化改造:开展“千项技改、万企升级”行动,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培育新业态新模式:发展直播电商、社交商业、共享经济等新业态,规范网约车、共享办公等新模式,拓展数字经济应用场景。
4. 开放协同:深化区域合作,提升区域竞争力
江西省将深化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的产业合作,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提升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具体措施包括:
加强产业协同:通过共建产业园区、共享创新平台等方式,推动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的深度合作。
优化营商环境: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新评估体系,持续优化提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投资江西。
推动国际合作:依托“一带一路”节点,推动江西汽车、光伏等产品出口,提升国有外贸企业出口额占全省比重。
四、重点领域实施路径
1. 优势产业升级行动
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分析,江西省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建材等的数字化转型。具体案例包括:
电子信息产业:南昌高新区通过引进华为、中兴等龙头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计划在“十五五”期间新增1000家电子信息企业,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有色金属产业:赣州稀土集团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延伸,推动稀土新材料产业发展,计划新增10条稀土新材料生产线,年产值突破500亿元。
2. 新兴产业培育计划
江西省将培育生命健康、新能源、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布局储能电池、氢能装备、无人机全产业链等领域。具体措施包括:
新能源产业:加快推进年产5万吨锂电铜箔、年产600亿米光伏用钨丝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新能源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
航空航天产业:支持江铜集团、江钨控股集团等龙头企业在高性能金属材料、铜(钨)基新材料等领域突破关键技术,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3. 民营企业国际化拓展
江西省将支持跨境电商综试区升级,优化跨境物流与支付体系,建设海外仓,助力民营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具体措施包括:
优化跨境服务:推广“赣鄱数据湖”“云眼算力云平台”等示范项目,推动民营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100%。
加强国际合作:依托比雷埃夫斯港等“一带一路”节点,推动江西汽车、光伏等产品出口,提升国有外贸企业出口额占全省比重至30%。
五、政策保障与实施机制
1. 加大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制造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特别是对创新、绿色转型、数字化转型等领域的支持。具体措施包括:
财政投入:用好省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逐年加大资金投入,支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技术攻关和数字化转型。
税收优惠:落实增值税留抵退税、先进制造业企业增值税加计抵减等政策,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升级。
2. 推动产业协同与创新发展
江西省应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的产业协同,推动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具体措施包括:
建立协同机制:实施“链长+链主+基金+平台”新模式,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政策链深度融合。
培育创新生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
3. 注重人才引进与培养
江西省应加大对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投入,通过优化人才政策、加强高校和科研机构建设等方式,吸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具体措施包括:
优化人才政策:实施国家级人才创新创业、省“双千计划”等人才项目,对引进高层次人才按规定予以支持。
加强技能培训:支持重新组建技师学院、技工学校,优化专业结构,重点培养省内主导优势产业的高技能人才。
江西省在“十五五”时期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对于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提升全国制造业整体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创新驱动、绿色转型、数智融合、开放协同等多方面的努力,江西省有望在“十五五”期间实现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为全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示范。未来,江西省需继续加强政策支持与资金投入,推动产业协同与创新发展,注重人才引进与培养,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迈进。同时,江西省应积极探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培育新兴产业,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区域经济的韧性和可持续性,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江西力量。
......
欲知更多详情,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