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中国水务行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型。在“双碳”目标、新型城镇化与数字经济的三重驱动下,行业已突破传统工程思维,形成覆盖“原水获取-供水处理-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的全产业链生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从深圳盐田区的全球首个NB-IoT智慧水务商用项目,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累计向北方输送的巨量水资源,从北控水务的“大水务”一体化服务,到金达莱在农村分散式处理领域的技术突破,中国水务行业正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变革,重构水资源价值链条。
一、水务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分析
1.1 基础设施:从增量建设到存量优化的范式转移
中国水务基础设施已进入“补短板与提效能”并行阶段。在供水领域,城市供水普及率虽已突破高位阈值,但老旧管网漏损率仍高于国际先进水平,管网改造成为投资重点。例如,深圳通过全域智能水表系统将漏损率显著降低,带动行业技术升级;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则通过“供水一张网”改革整合供水资源,实现统一调度和高效服务。
污水处理领域呈现“提标改造与资源化利用”双轮驱动特征。城市污水处理率虽已突破高位,但再生水利用率不足特定比例,政策明确要求提升再生水利用率。工业废水处理市场潜力待挖,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需求激增,例如万华化学通过建设工业水务管理平台,将循环水利用率提升至高位,年节水成本大幅降低。
1.2 技术变革:智慧水务与绿色技术的深度融合
智慧水务已成为行业转型的核心引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融合应用,推动水务管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济南水务集团通过GIS动态管网地图、AI算法调度和“末端压力动态补偿”技术,在用水高峰期日均增供显著水量,漏损率显著下降;腾讯城市级水务数字孪生平台模拟精度极高,应急响应速度大幅提升;商汤科技水质异常检测系统可在极短时间内识别重金属超标,为水环境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绿色低碳技术加速普及。污水处理厂能源回收(如沼气发电)、碳中和工艺成为欧美市场发展重点,中国也在加快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首创环保在深圳某污水处理厂应用“厌氧氨氧化+短程硝化”技术,使碳减排量显著提升;碧水源通过MBR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将污水处理能耗显著降低。膜技术方面,碧水源自主研发的PVDF超滤膜使用寿命延长,成本降低;三达膜科技在纳滤膜领域实现国产替代,打破国外垄断。
1.3 政策驱动:市场化改革与环保约束的双重作用
政策是水务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国家层面出台多项政策强化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十四五”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等文件推动行业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市场化改革持续深化,政府通过PPP模式、特许经营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提升行业竞争活力。例如,东营市启动“水务改革攻坚行动”,明确多项重点改革任务;深圳通过“供水一张网”改革整合供水资源,实现统一调度和高效服务。
环保政策对行业的约束日益严格。污水处理厂出水标准从一级A提升至类Ⅳ类水标准,推动提标改造市场爆发;工业废水处理领域要求企业安装在线监测设备,并接入环保部门监管平台。这种“全链条管控”趋势促使企业从单一处理服务提供商转变为综合环境服务商,提供涵盖咨询、设计、建设、运营、维护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2.1 细分领域:供水、污水与再生水的协同发力
中国水务行业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形成供水、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三大核心板块协同发展的格局。供水市场正从“保障供给”向“精准服务”升级,管网改造成为投资重点。例如,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推动新增和改造污水收集管网,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大幅提升,带动相关设备与技术服务市场需求增长。
污水处理市场从“达标排放”向“资源循环”跃迁。提标改造需求激增,再生水利用成为新增长点。工业领域,高耗水行业节水改造推动工业废水处理市场规模扩大;农业领域,智能节水灌溉技术爆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推广“智能滴灌+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棉花亩均节水效果显著,产量同步提升。
2.2 区域市场:梯度差异下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区域发展不平衡是中国水务市场的显著特征。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智慧水务系统建设、污水资源化利用等项目密集落地。例如,上海青浦AI二次供水系统使能耗显著降低,珠海横琴区块链水权交易系统将结算效率大幅提升。中西部地区则以供水管网新建、雨污分流改造为主,政策扶持力度加大。河南省计划新建改造供水管网,四川省投入巨资建设污水处理厂,反映区域需求差异化特征。
农村水务市场因基础设施薄弱,成为政策重点扶持领域。财政部安排的乡村振兴专项资金中,部分资金用于农村智慧供水系统建设,带动相关传感器、远程监控设备市场增长。金达莱在农村分散式处理领域形成技术壁垒,产品覆盖全国众多行政村,为行业提供了可复制的农村水务解决方案。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2.3 竞争格局:国有主导与多元参与的生态重构
中国水务行业竞争格局呈现“区域垄断与行业龙头并存”特征。国有企业依托资源与政策优势主导大型项目,北控水务、首创环保等企业通过并购整合控制市场份额;民营企业凭借细分领域技术优势,在膜组件、智慧水表等环节形成壁垒;外资企业则聚焦高端市场,提供“工程+运营”一体化解决方案。例如,汇中股份在智能水表领域占据领先地位,万邦达在工业废水处理领域形成技术壁垒。
跨界科技巨头的加速布局进一步重塑行业生态。华为、腾讯等企业通过接入水务项目,推动行业智能化升级。华为“城市智能体”接入全国众多水务项目,腾讯云“微瓴”平台接入大量水务物联网设备,为水务企业提供底层技术支持。这种“科技+水务”的跨界融合,推动行业从单一环节服务向全链条解决方案转型。
3.1 技术驱动:从单一系统到平台化生态的演进
智慧水务将从单一系统向“平台化生态”演进。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构建全流程动态仿真模型,提升管网运维效率;区块链技术确保水务数据真实性,支持水费自动结算、水资源交易等功能。例如,深圳水务集团联合华为、中国电信推出的全球首个NB-IoT智慧水务商用项目,通过天翼云平台分析用户用水行为,为阶梯水价和分时定价等精细化管理措施提供数据支撑。
绿色低碳技术将推动行业低碳转型。抽水蓄能、光伏发电等清洁能源在水务设施中的应用,降低行业碳排放。例如,“供水+光伏”模式通过在供水厂屋顶建设光伏电站,实现能源自给率大幅提升;合同节水管理通过“效果付费”机制,激励企业参与节水改造,分享节水收益。
3.2 全球化布局:从技术引进到标准输出的跨越
中国水务企业正加速“走出去”,通过技术标准输出参与全球竞争。中荷水环境联合实验室在海绵城市、智慧水务等领域开展联合攻关,技术输出至东南亚、中东等“一带一路”国家;某企业承建的雅万高铁配套污水处理项目,采用中国MBR膜技术,出水水质达到当地最高标准。
跨国企业通过技术合作参与中国高端水处理市场。威立雅与某国企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工业废水零排放技术;苏伊士通过聚焦高端市场,提供“工程+运营”一体化解决方案,提升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这种“引进来”与“走出去”的双向互动,推动中国水务行业融入全球产业链。
中研普华通过对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客户降低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