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万名香港老人定居广东,港资养老机构加速北上布局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2025年9月发布的《数据透视》指出,截至2024年年中,65岁及以上,选择在广东省定居的香港老人,数量较过去十年增长40%以上。广州、佛山、中山等大湾区内地城市,成为香港市民的养老目的地。面对日益增长的港人北上养老需求,港资养老服务企业纷纷加快在内地的布局。
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已有近10万名65岁及以上香港老人选择在广东省定居。
广东作为人口流入大省,人口基数大,且增速较快。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23年底,广东60岁及以上的户籍老年人口1716万,占比16.9%。据了解,目前全省民办养老机构668家,养老机构床位12.32万张,分别占全省养老机构及养老机构床位的40.5%、59%。广东省民政厅发布数据显示,目前,港澳服务提供者在广东开设或运营的养老服务机构已达12家,全省养老机构收住来自港澳的长者1600多人。我们的报告包含大量的数据、深入分析、专业方法和价值洞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趋势、风险和机遇。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正确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获得领先优势。
养老机构是指为老年人提供集中居住和照料服务的机构,主要包括养老院、敬老院、老年公寓和护理院等类型。这些机构不仅提供基本的居住和照料服务,还涵盖医疗护理、康复保健、文化娱乐等多方面的服务,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的需求。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31031万人,首次突破3亿人。60岁及以上人口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02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6%。当前,中国正面临全球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进程,老年人口数量持续攀升,家庭养老功能逐渐弱化,传统养老模式已难以满足社会需求。在此背景下,养老机构行业作为应对老龄化的核心载体,正经历从“保障基本生存”到“追求品质生活”的深刻转型。
养老机构行业现状分析
政策方面,近年来,中国养老机构行业的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范围持续扩大,覆盖更多失能老人群体;医养结合政策深化推进,要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推动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签约合作,提升医疗服务可及性。2025年7月,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项目的通知》,在全国范围内向中度以上失能老年人发放养老服务消费补贴。
随着老年人需求多元化,养老机构服务内容已突破传统生活照料范畴,向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多领域延伸。部分机构引入专业医护团队,提供慢性病管理、康复训练、安宁疗护等服务;部分机构结合地域文化特色,推出旅居养老、文化体验、兴趣课程等项目,满足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同时,“医养结合”成为行业主流方向,养老机构通过自建医疗机构、与医院签约合作等方式,实现“养、护、医”一体化服务,缓解传统养老与医疗资源分离的痛点。
据全国组织机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数据服务中心大数据服务平台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25年8月31日,我国开展养老相关业务的企业数量已接近60万家,较去年同期新增13.1%。
技术方面,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正在重塑养老机构的服务逻辑。智能床垫、跌倒报警器、健康监测手环等设备成为机构标配,实时监测老人生命体征;AI算法通过分析健康数据预测疾病风险,辅助医护人员精准干预;远程医疗、视频问诊等服务突破时空限制,让偏远地区老人也能享受优质医疗资源。技术应用不仅提升了服务效率,还催生了新型商业模式,如通过区块链技术建立跨机构健康档案共享平台,为异地养老提供便利;通过虚拟社交、线上兴趣社群等形式,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缓解孤独感。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分析:
中国养老机构市场呈现“公办+民办”协同发展格局。公办机构以“兜底保障”为核心,主要服务低收入、失能失智等特殊老年群体;民办机构则侧重市场化服务,覆盖中高端养老需求,形成差异化竞争。近年来,社会力量参与度不断提升,房企、险企、医疗企业等跨界布局养老领域,通过资金、资源整合推动行业创新。同时,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头部机构通过连锁化运营、品牌化建设扩大规模,中小型机构则聚焦细分领域,如认知症照护、康复护理等,形成多层次市场结构。
尽管中国养老机构行业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城乡养老资源分布不均,农村地区养老机构设施薄弱、服务能力不足;另一方面,专业人才短缺问题突出,护理人员流失率高,制约服务质量提升;此外,部分机构运营成本较高,盈利模式尚不清晰,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压力。然而,挑战中孕育机遇:人口老龄化加速带来庞大市场需求,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行业发展提供支撑,技术创新与消费升级则为行业注入新动能。
养老机构行业发展前景展望
(一)服务专业化:医疗与养老深度融合
未来,“医养结合”将向纵深发展,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合作将从“签约合作”向“资源整合”升级。部分机构可能直接转型为“医疗级养老机构”,配备专业医疗团队和先进设备,提供从预防、诊疗到康复的全周期健康服务;同时,康复护理、慢性病管理、认知症照护等细分领域将涌现更多专业化机构,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健康需求。
(二)运营智能化:智慧养老全面普及
人工智能、物联网、机器人等技术将进一步渗透养老服务各环节。智能照护机器人可辅助完成喂食、翻身、陪伴等工作,降低人力成本;大数据平台可整合老人健康数据、服务记录,实现个性化需求匹配;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可能应用于精神慰藉领域,通过虚拟旅游、怀旧场景重现等方式丰富老年人生活。智慧养老的普及将推动行业从“人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
(三)模式多元化:分层分类满足需求
随着老年群体消费能力和需求分化,养老机构将呈现“分层分类”发展格局。高端市场将侧重品质化、个性化服务,如定制化膳食、高端医疗、文化旅居等;中端市场将以“普惠型”服务为主,平衡服务质量与价格;低端市场则由政府兜底保障,确保低收入老人“老有所养”。同时,社区养老、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将深度融合,形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一体化养老服务体系。
(四)主体协同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
社会力量将成为养老机构行业的主力军。政府将更多承担政策制定、监管引导职能,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多元主体通过市场化运作参与服务供给。跨界融合趋势将更加明显,房企可利用物业资源布局社区养老,险企可将养老服务与保险产品结合,医疗企业可延伸产业链至养老领域,形成“养老+地产+医疗+保险”的产业生态协同模式。
想要了解更多养老机构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