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口结构正经历历史性转折,中国作为世界人口第一大国,老龄化进程呈现“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双重特征。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已突破18%,其中失能失智老人规模持续扩大,慢性病患病率居高不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传统养老模式因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割裂,难以满足老年人“预防-治疗-康复-养老”的全周期需求。在此背景下,医养结合作为整合医疗与养老资源的创新模式,成为破解老龄化困局的关键路径。
一、医养结合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政策驱动下的模式创新
自2013年国务院首次提出“医养融合发展”以来,我国医养结合政策体系经历酝酿期、发展期、推进期三个阶段,形成覆盖机构、社区、居家的多层次服务网络。当前,主流模式可归纳为四类:
医疗机构延伸养老服务: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青杠老年护养中心为代表,通过设立老年病科、康复中心等专科,实现“医中有养”。此类模式依托三甲医院医疗资源,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24小时医疗监护,但受限于床位规模,服务覆盖面有限。
养老机构增设医疗服务:青岛福山老年公寓配套建设二级康复医院,形成“养中有医”的闭环。该模式通过内设医务室或与周边医院签约,解决养老机构医疗短板,但面临医护人员执业资质、医保定点接入等制度性障碍。
基层医疗嵌入养老功能: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街道“社院合一”体系,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设医养结合病房,组建家庭医生签约团队,实现“社区医养”。此类模式以低成本覆盖居家老人,但存在基层医疗设备不足、全科医生短缺等问题。
智慧化居家医养服务:四川省彭州市隆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家庭医生+智能设备”的居家医养网络。通过可穿戴设备实时监测老人生命体征,家庭医生团队提供上门巡诊、用药指导等服务,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二)结构性矛盾制约发展质量
尽管医养结合模式创新不断,但行业仍面临三大结构性矛盾:
服务供给与需求错配:高收入群体追求高端定制化服务,中等收入群体依赖普惠型医养结合,而农村地区、失能老人等弱势群体则面临服务可及性差的问题。例如,农村医养结合机构覆盖率不足30%,远低于城市水平。
专业人才短缺:医养结合服务需要同时具备医疗、护理、康复、心理等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当前,我国每千名老人仅拥有28张养老床位,护理人员中持证者不足30%,且年龄结构偏大,难以满足专业化服务需求。
支付体系不完善:长期护理保险试点虽已覆盖部分城市,但医保报销范围有限,商业保险参与度低,导致老年人自费比例较高。例如,某高端养老社区月均费用较高,超出多数家庭承受能力。
(一)需求分层催生差异化市场
老龄化进程加速与消费升级共同推动医养结合市场呈现“金字塔式”需求结构:
基础需求层:以失能半失能老人、慢性病患者为主,聚焦生活照料、基础医疗、康复护理等服务。此类需求具有刚性特征,市场规模占比高,但利润率较低,主要依赖政府购买服务。
中端需求层:以健康活跃老人为主,追求“医养+文旅”“医养+教育”等融合服务。例如,攀枝花市“医康养健教”五位一体模式,通过整合森林康养、中医理疗、老年教育等资源,满足老年人品质化需求。
高端需求层:以高净值老年群体为主,青睐定制化健康管理、智慧康养社区、海外医疗等服务。泰康之家等险资系养老社区通过“保险+医养”模式,打造闭环生态,入住率高,但门槛也相对较高。
(二)市场规模持续扩张
政策红利与资本涌入共同推动医养结合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国家卫健委等部门连续出台多项政策,从土地供应、税收优惠、医保对接等方面给予支持。例如,民营养老机构可享受税收减免,非营利性医养结合项目优先获划拨用地。
社会资本加速布局:地产企业、保险公司、科技公司通过自建、并购、合作等方式跨界进入医养领域。万科随园、国寿嘉园等项目整合居住、医疗、金融资源,探索“保单绑定养老床位”等创新模式。
技术创新赋能服务升级: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健康监测、远程诊疗、智能护理等领域。例如,京东健康“智慧养老平台”通过可穿戴设备实现血压、血糖实时预警,降低急诊率。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三)区域发展失衡待解
尽管市场规模持续扩大,但区域发展失衡问题突出:
东部地区领先:长三角、珠三角地区凭借经济优势与医疗资源集中度,占据市场份额。上海、北京等城市医养结合机构密度高,服务模式成熟。
中西部地区追赶:四川、重庆等地通过政策倾斜与资源整合,培育出彭州市社区医养综合体等典型案例,但整体服务能力仍落后于东部。
农村地区滞后:受制于医疗资源匮乏、支付能力有限等因素,农村医养结合覆盖率低,成为政策扶持重点。
(一)服务模式向精准化、智慧化升级
个性化健康管理:基因检测、AI健康画像等技术将推动服务从“标准化”向“定制化”转型。例如,通过分析老年人基因数据、生活习惯、病史等信息,制定个性化饮食、运动、用药方案。
远程医疗常态化:5G+AI问诊系统将覆盖更多基层医疗机构,实现三甲医院与社区、家庭的实时互联。宁夏“云病房”模式通过远程监护,降低农村老人就医成本,未来有望在全国推广。
智能护理设备普及:康复机器人、智能床垫等设备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大,缓解护理人员短缺问题。例如,某款智能护理机器人可完成夜间巡查、紧急呼叫等功能,降低人工成本。
(二)产业生态向集群化、品牌化演进
区域产业集群形成: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将率先构建涵盖医疗设备制造、健康管理、康复护理的全产业链集群。例如,苏州工业园区已集聚多家医养结合企业,形成研发、生产、服务一体化生态。
品牌化竞争加剧:泰康之家、太平人寿等头部企业通过标准化服务、精细化运营树立品牌优势,中小机构则通过差异化定位(如专攻失智照护、临终关怀)寻求突破。
跨界融合业态涌现:“医养+文旅”“医养+金融”“医养+教育”等跨界模式将催生新增长点。例如,某旅居养老项目整合医疗资源与旅游服务,为老年人提供“候鸟式”康养体验。
综上所述,医养结合作为应对老龄化的创新解决方案,其发展既承载着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民生使命,也蕴含着激活银发经济的市场机遇。当前,行业正处于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的关键阶段,需在政策协同、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支付改革等方面持续突破。未来,随着5G、AI、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应用,以及长期护理保险、商业保险等支付体系的完善,医养结合将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愿景,为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提供坚实支撑。
中研普华通过对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客户降低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