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前言
随着中国居民健康意识提升与消费结构升级,眼部护理已从“可选消费”转向“刚需投资”。据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25年我国居民日均屏幕使用时长突破8.5小时,叠加人口老龄化加速,眼部疲劳、干涩、细纹等问题成为普遍痛点。眼膜作为精准解决眼部问题的细分品类,凭借高渗透性、强功效性特点,成为美妆个护领域增长最快的赛道之一。
一、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策环境:监管趋严推动行业规范化
2025年,国家药监局发布《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修订版,明确将眼膜纳入“高风险化妆品”管理范畴,要求企业建立完整的原料溯源体系与功效评价机制。同时,针对医美级眼膜,需通过医疗器械注册审批,并标注“医用冷敷贴”或“医用修复贴”等标识。政策倒逼下,2025年已有23%的中小企业因无法达到新规要求退出市场,行业集中度CR5从2020年的41%提升至58%,头部企业通过合规化建设巩固市场地位。
(二)经济环境:消费升级驱动需求分层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显示: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叠加“悦己经济”崛起,眼部护理消费呈现“基础保湿向精准功效”迁移趋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5年25-40岁女性群体中,68%将“抗初老”作为核心诉求,推动含胜肽、玻尿酸微囊等成分的科技型眼膜市场份额大幅提升。下沉市场消费潜力加速释放,三四线城市眼膜销售额占比从2020年的32%攀升至47%,直播电商与社区团购成为主要渗透渠道。
(三)社会环境:健康意识与场景需求双升
电子设备普及与熬夜文化盛行,导致眼部问题年轻化。调研显示,Z世代(18-25岁)群体中,72%存在黑眼圈、眼袋困扰,推动“即时修复型”眼膜需求激增。同时,男性护理市场爆发式增长,针对熬夜、电竞等场景的专用眼膜三年内销量年均增幅达28%。此外,医美联合护理场景扩展,眼膜与热玛吉、光子嫩肤等项目的配套使用,推动专业线产品需求增长。
(四)技术环境:生物科技与智能化重构产品力
生物合成技术(如重组胶原蛋白)与递送系统(脂质体包裹)的突破,使眼膜活性成分吸收率提升40%。2025年,搭载物联网传感器的智能眼膜进入临床测试阶段,通过实时监测眼周皮肤水分、油脂数据,动态调整护理方案,预计2026年将形成规模可观的细分市场。AI皮肤检测技术与大数据分析的深度融合,推动“一人一膜”精准护理模式落地,头部品牌复购率因此提升35%。
(一)国际品牌:高端科技概念构筑壁垒
雅诗兰黛、资生堂等国际品牌凭借专利成分(如二裂酵母、视黄醇)与临床验证数据,占据高端市场35%份额。其战略聚焦“医研共创”,例如与三甲医院合作开展眼周微循环研究,强化产品专业背书。但受制于本土化不足,其在三四线城市的渠道渗透率低于本土品牌18个百分点。
(二)本土品牌:差异化竞争实现突围
完美日记、敷尔佳等本土品牌通过“高性价比+爆品策略”快速崛起,2025年市场份额合计达32%。其中,械字号医美眼膜凭借医疗器械资质形成细分壁垒,2023年销售额同比增长47%。此外,新锐品牌通过成分创新(如大麻二酚抗敏眼膜)与IP联名(故宫文创眼膜)抢占年轻市场,12个月内实现单品销售额破亿。
(三)竞争壁垒:技术、渠道与品牌三重护城河
技术层面,头部企业通过布局生物合成(重组胶原蛋白)与递送系统(纳米微球)专利,构建成分壁垒;渠道层面,直播电商与DTC模式重构消费链路,2025年线上销售占比突破62%,私域流量运营使客户生命周期价值(LTV)较传统渠道提升2.3倍;品牌层面,国际品牌依托百年积淀强化“抗衰权威”形象,本土品牌则通过“国潮文化”与“科学传播”拉近与消费者距离。
(一)供给端:产能向头部集中,技术驱动成本下降
中国眼膜产能主要集中于长三角(45%)与珠三角(35%),2025年自动化生产线普及使单位成本压缩18%,产能利用率达83%。供应链层面,无纺布基材向可降解植物纤维转型,头部代工厂已实现蚕丝蛋白膜布量产,2025年环保型膜材采购订单占比提升至42%。但原料端波动风险仍存,2024年胶原蛋白原料价格同比上涨16%,倒逼企业加速合成生物学技术产业化。
(二)需求端:分层化与场景化需求凸显
需求结构呈现“金字塔”特征:基础保湿型眼膜占据50%市场份额,但增速放缓至8%;抗衰老、去黑眼圈等功能型产品占比45%,年均增速超20%;智能眼膜等创新品类占比5%,但增长潜力巨大。场景化需求方面,车载眼膜(针对通勤族)、办公场景眼膜(针对电脑族)等细分品类涌现,2025年销售额同比增长120%。
(一)产品趋势:精准化、智能化与可持续化
精准化:AI皮肤检测与生物信息学算法结合,推动“分时护理”产品(晨间消肿型/夜间修护型)普及,预计2030年定制化眼膜市场份额将达23%。
智能化:智能温控眼膜机通过精准调控温度与湿度,提升吸收效率;2027年纳米缓释技术将使单次护理效力延长,为眼部经皮给药领域带来性变化。
可持续化:可降解生物纤维膜材渗透率以年均15%速度增长,欧莱雅等企业已实现生产线碳中和目标;2030年环保包装解决方案供应商估值年增速达24%。
(二)渠道趋势:线上线下融合,私域运营成核心
直播电商与专业药房渠道增长动能强劲,2025年抖音平台眼膜GMV同比增长89.6%,而具有医学背书的线下渠道销售额同比增幅达23.4%。私域流量运营方面,头部品牌通过“AI皮肤检测+定制化眼膜”的DTC模式,实现客户LTV较传统渠道大幅提升,验证了“精准需求匹配+场景化服务”的商业价值。
(三)区域趋势:东南亚成战略高地,中西部市场崛起
东南亚市场眼膜进口量三年内激增178%,印尼、越南等地成为本土品牌出海首选。国内市场方面,中西部地区消费升级加速,成都、重庆等城市眼膜销售额年均增速达18.5%,预计2030年占全国总量35%,形成区域均衡发展格局。
(一)研发端:布局生物合成与递送系统专利
建议投资者关注重组胶原蛋白、超分子透明质酸等生物活性成分的研发企业,以及脂质体包裹、纳米微球等递送技术的专利布局。此类技术可使产品功效提升30%以上,且专利壁垒高,竞争格局优良。
(二)渠道端:拓展院线级产品与新兴市场
开发与美容仪器配套的院线级眼膜产品线,该细分赛道利润率可达普通产品的2.7倍。同时,布局东南亚市场,通过本地化生产(如印尼建厂)与跨境电商(Shopee、Lazada)结合,降低物流成本并提升响应速度。
(三)ESG导向:投资环保包装与碳足迹追溯
环保包装解决方案供应商估值年增速达24%,具备碳足迹追溯能力的企业更易获得资本青睐。建议投资者关注可降解膜材、植物基防腐剂等领域的创新企业,以及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供应链透明化的平台型公司。
(四)风险防控:应对原料波动与政策变化
建立垂直供应链,通过自建原料基地(如海南自贸港生物科技园)或与头部供应商签订长期协议,锁定胶原蛋白、透明质酸等核心成分价格。同时,密切关注《化妆品功效宣称评价规范》修订动态,提前布局人体安全评估跟踪报告与临床验证数据,规避合规风险。
如需了解更多眼膜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