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基负极材料应用前景广阔,多家上市公司已深度布局
2025年11月17日 | 浏览量:60559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硅基负极材料,这个曾经只存在于实验室的“潜力材料”,正逐步从“概念”走向“规模级应用”,开启锂电负极材料的全新篇章。
根据研究机构EVTank联合伊维经济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硅基负极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2024年全球硅基负极材料出货量已达到4万吨,预计2025年全年将超过7万吨,同比增长76%,到2030年出货量更是将飙升至60万吨。《白皮书》指出当前带动硅基负极材料出货量增长的主要市场来自于手机数码等消费类电池、电动工具等高倍率圆柱电池、46为代表的大圆柱电池等,未来随着(半)固态电池的逐步产业化,硅基负极材料行业将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核心优势显著,应用前景广阔
硅基负极材料之所以被视为理想的下一代负极材料,源于其理论比容量高达4200mAh/g,是传统石墨负极材料理论比容量(372mAh/g)的10倍以上,这一特性直接决定了其在提升电池能量密度方面的巨大潜力。随着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等市场对高能量密度电池需求的持续增长,传统石墨负极材料的性能瓶颈日益凸显,而硅基负极则为突破这一瓶颈提供了可能。
中金公司指出,为适配固态电池发展,正负极材料体系加速向高能量密度方向迭代升级。负极侧,当前主流石墨负极逐步转向硅基复合材料,硅基负极目前已经历4代迭代,逐步解决体积膨胀、首效低等问题,终极目标为金属锂负极,实现全电池能量密度突破。
中信证券也指出,硅基负极材料作为理想的下一代负极材料,目前已经在多个场景逐步开启规模级应用:消费电池方面,各大手机厂商在推出的自家电池技术中大范围采用硅碳负极;动力电池方面,宁德时代等头部电池厂发布高能量密度电池,硅碳负极将进入1-10阶段;此外,在电动飞机、机器人等高性能需求场景中,硅碳负极亦具备广阔应用前景。
具体来看,消费电子领域正成为硅基负极材料的率先应用场景。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消费电子设备对高能量密度电池需求的持续增长,各大手机厂商已开始在自家电池技术中大范围采用硅碳负极。华为、荣耀、OPPO等头部手机品牌已推出搭载硅碳负极电池的机型,显著提升了设备的续航能力。
动力电池领域也是行业关注的焦点。随着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要求的不断提升,硅基负极在动力电池中的应用正加速推进。宁德时代麒麟电池、特斯拉4680电池等高端产品已开始采用硅碳负极,显著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续航能力。根据中信证券预测,未来3-4年(2024-2028年)硅碳负极的出货量增长主要由消费电子及电动车贡献,其他领域包括像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新兴市场也将贡献增量,在渗透率、掺混量显著提升,单位价格下降的假设下,预计2028年全球硅基负极材料(纯品)用量将达到约9万吨(对应市场空间228亿元)其中动力电池用量约7.8万吨(对应市场空间192亿元)。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硅基负极材料从“潜力材料”向“规模化应用”转型的过程中也仍面临着技术稳定性等方面挑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共同推动其产业化进程。
中国银河证券表示,硅基材料被视为新一代锂电负极材料,其商业化瓶颈主要在于体积膨胀问题,硅材料作为锂电池负极在循环过程中体积膨胀率高达300%,产生的内应力将造成材料结构的坍塌,加速SEI膜的产生,导致电池容量的降低和循环寿命的减少。
中信期货也表示,硅是作为负极材料的优质材料,但是硅在脱嵌锂后体积膨胀率过高、其反复膨胀收缩导致硅颗粒粉化、开裂导致其失去作用。以传统硅碳负极为例,其循环寿命仅为300-500次,然而传统石墨负极可以达到1500次以上。目前的研发技术是以纳米硅和碳材料复合合成硅碳负极。相较于传统石墨负极,硅碳负极以牺牲极大的理论比容量的方式来避免目前硅膨胀带来循环寿命过短的问题。
多家上市公司已深度布局
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25年中国负极材料行业市场前景预测研究报告》,受益于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等终端市场增长拉动,我国锂电池相关行业发展快速,负极材料市场需求增大,同时硅基、硬碳等新型负极材料进入产业化阶段。
2025年上半年,中国锂电负极材料出货量129万吨,同比增长37%。其中,贝特瑞、杉杉股份、中科电气、尚太科技、璞泰来、道氏技术等公司出货量居前,贝特瑞更是以26万吨的出货量高居榜首。
就硅基负极材料领域而言,上述公司均已深入布局。
举例来看,贝特瑞依托于产品创新能力,在国内最早实现硅基负极规模化量产,出货量保持行业领先,CVD硅碳产品获全球多家主流动力客户认可。2025年7月,公司针对硅基负极应用中的材料分散不均、热稳定性等问题,正式发布行业首创S+i石墨长续航负极材料解决方案,将加速高能量密度硅基负极材料的商业化进程。
杉杉股份硅基负极产品技术和产业化进程保持领先:硅氧产品已批量供应海外头部客户并实现装车,同时成功突破第二代硅氧材料低温循环技术瓶颈,相关技术已获得美国、日本专利授权并批量供应海外头部电动工具厂商;自主研发的均相沉积技术显著提升硅碳材料循环稳定性与倍率性能,高压实、长循环硅碳负极产品实现量产,已完成球形硅碳原料多孔碳自主合成技术和匹配高硅体系的石墨材料开发,宁波硅基负极生产基地部分产能已投产。
中科电气锂电负极业务针对硅基负极(包括面向固态电池的硅碳负极)有持续投入,目前已建设完成中试产线,且有产品进入多家客户测评和平台开发阶段,能量密度较传统石墨负极有较大提升,准备进入量产导入阶段。
本文来源:财富导航网
本文地址:https://www.sintedes.com/post/39231.html
关注我们:微信搜索“xiaoqihvlove”添加我为好友
版权声明:如无特别注明,转载请注明本文地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