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伴随着建筑业投资增长、汽车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我国涂料行业发展势头稳健,产量总体保持增长态势。2012年,我国涂料总产量为1,272万吨,2022年,我国涂料总产量为3,488万吨,十年间平均复合增长率达10.61%。
随着涂料市场和新型材料的发展,人们对涂料的功能化要求越来越高,例如,动车车辆需要防噪音的阻尼涂料;风电叶片涂料对涂料耐候性、耐磨性、附着力、耐化学品性要求较高;核装备涂料对耐辐射性能要求较高,因此多功能涂料制造将成为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目前相关企业除了在防火、防毒、防虫、杀虫、隔热保温等现有质量水平较低的功能涂料产品上加大研究力度、进行科研攻关外,还深入研究和解决建筑装饰中的难、新问题。复合化技术是涂料制造企业生产各类多功能涂料产品的主要途径,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满足不同领域对涂料产品的特殊需求,推动涂料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
从细分领域来看,涂料主要包括建筑涂料、一般工业漆、防护涂料、粉末涂料、木器涂料等等,占全国涂料行业的比重依次为52%、13%、10%、8%、5%。其中建筑涂料占我国涂料市场的比重最大,因此建筑涂料需求可以看出涂料整体市场需求状况。建筑涂料需求主要依托于房地产发展态势,建筑作为房地产后周期产业链上重要的一环,建筑涂料与房地产的投资开发紧密相关。2022年,房地产销售低迷,建筑涂料消费需求减少,导致我国涂料全行业产量同比下降6%。2023年1-5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7.2%,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同比下降6.2%,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22.6%,进一步导致我国建筑涂料产量的下降。总的来说,当前房地产的萎缩导致建筑涂料市场需求不断减少,阻碍了我国涂料制造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涂料大约50%的分散介质及其危险的特性,决定了涂料长距离运输不经济,也不安全。因此全球涂料的互通有无,主要是通过本地化经营来实现,目前我国涂料进出口总体较为平衡,数据显示,我国涂料出口量2012年约24.6万吨,2022年我国涂料出口量约27.9万吨,我国涂料进口量2012年约19.3万吨,2022年我国涂料进口量约19.2万吨。
在涂料市场规模方面,2022年中国涂料行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为4525亿元,同比下降了1.6%。不过,初步统计显示,2023年这一数字大约4661亿元,显示出一定的增长趋势。展望未来,预计到2029年,我国涂料行业的规模将超过6000亿元。从2024年到2029年,涂料行业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将超过4%,显示出涂料行业的持续增长潜力。
根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研究分析
从产业链的角度看,涂料行业涉及多个环节。上游是涂料原材料和生产设备的主要来源。这些原材料主要包括成膜物、颜填料、溶剂和助剂等,这些都是涂料制造中必不可少的成分。这些原材料的品质直接影响着涂料的质量和性能。
中游是涂料的生产制造环节。这一环节中,企业需要经过多道工序,将原材料加工成最终的涂料产品。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决定了涂料的品质和性能。
下游,涂料产品进入到了实际应用环节。它们被广泛应用于建筑、汽车、船舶、家具等行业,为这些行业提供配套的保护和装饰服务。
随着国家环保政策频出,尤其是涂料消费税政策的出台,给建筑涂料行业带来了重大影响。除产量增长迅猛外产品结构也有质的改观,品质要求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品种变化将适应市场造型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健康环保、绿色低碳仍是中国涂料发展的主流,质感艺术涂料、保温隔热涂料等主流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都在不断提升。
首先,使用新型环保原材料,如可降解、无毒、低挥发的新材料,这种原材料可替代传统的有害涂料,具有环保优势,符合政府绿色发展的要求。其次,采用新型颜料技术,如无机颜料、有机颜料、功能性颜料等,在增强涂料产品的颜色鲜艳度、耐候性、保护性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再次,利用纳米技术,在单体粒子尺寸范围内进行控制和设计,为涂料产品提供了很好的改性和优化功能,如超疏水、自洁、防污、防紫外线、调节温度等功能。此外,还包括应用新型功能性树脂、填料等新型材料,并进行多方面的表面涂层改性工艺,提升涂料产品功能性和使用期限。最后,新材料技术的应用是涂料制造行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通过不断投入资金和技术研发,涂料制造企业可以快速适应市场变化和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满足消费者对于高性能涂料的需求,进一步推动涂料制造行业的发展。
中研普华报告涵盖市场热点,政策规划,竞争情报,市场前景预测,投资策略等内容。更辅以大量直观的图表帮助本行业企业准确把握行业发展态势、市场商机动向、正确制定企业竞争战略和投资策略。本报告依据国家统计局、海关总署和国家信息中心等渠道发布的权威数据,结合了行业所处的环境,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等多个角度进行市场调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