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气囊,作为一种汽车被动安全性的保护系统,是指在车辆发生碰撞事故时,能够迅速充气膨胀的软性气囊,旨在保护车内乘员免受碰撞的伤害。这一系统主要由安全气囊传感器、防撞安全气囊及电子控制装置等组成,并与座椅安全带配合使用,为乘员提供有效的防撞保护。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据研究,汽车安全气囊可使头部受伤率减少25%,面部受伤率减少80%左右。这一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从最初的提出到如今的广泛应用,不断在材料、技术等方面取得进步,如增加了侧面防撞安全气囊,提高了安全气囊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安全气囊按照保护对象不同,可分为驾驶员气囊、副驾驶气囊、侧气囊、 膝部气囊、侧边气帘。
在汽车安全领域,安全气囊作为关键被动安全技术,对保障乘客生命安全至关重要。在全球范围内,安全气囊的应用技术已经相当成熟,为汽车安全性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全球主要的安全气囊一级供应商包括瑞典的奥托立夫(Autoliv)、德国的采埃孚(ZF)以及中国的均胜等知名企业。这些供应商凭借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为全球各大汽车制造商提供高质量的安全气囊产品。
此外,在日本、巴西、韩国和中国等国家,也涌现出了一批本土安全气囊一级供应商。这些企业通常与本土汽车品牌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根据当地市场的需求和法规要求,提供定制化的安全气囊解决方案。这些本土供应商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成本控制等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全球安全气囊市场的竞争注入了新的活力。
据公安部统计,2023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4.35亿辆,其中汽车3.36亿辆;机动车驾驶人达5.23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86亿人。2023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机动车3480万辆,新领证驾驶人2429万人。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迅速提高、司乘人员的安全意识提升,安全气囊需求大增。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2023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产销量连续15年稳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 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随着新能源汽车崛起,从各项配置上向传统品牌展开竞争,市场竞争使汽车制造商更加注重安全方面配置的升级。
据统计,2021年我国安全气囊市场供给规模达到8615.49万个,同比增长3.53%。随着智能化、网联化等技术的不断应用,汽车安全气囊将实现更加精准的控制和更高效的保护。例如,通过传感器和控制系统,安全气囊可以根据乘客的身高、体重、坐姿等参数进行个性化调节。
目前,我国安全气囊市场已呈现出成熟稳定的态势。政策法规的强制安装要求以及持续增长的汽车产量,共同推动了汽车安全气囊市场容量的显著增长。与此同时,随着新能源车市场的崛起和“造车新势力”的涌现,汽车消费市场正经历着品牌国产化的趋势,这也为我国安全气囊行业带来了结构性的增长机会。
特别是随着国内汽车产业的国际化步伐加快,我国汽车在海外市场的拓展也为安全气囊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这一趋势不仅拓宽了企业的市场空间,也提升了企业的国际化水平和竞争力。
总体来看,我国安全气囊业务依然拥有巨大的潜力。企业需抓住市场机遇,加强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提升,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汽车安全标准和消费者需求,从而实现持续稳健的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及投资者能否做出适时有效的市场决策是制胜的关键。报告准确把握行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和趋势,有效规避行业投资风险,更有效率地巩固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
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