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金融租赁公司在服务航空航运业等行业领域持续拓展。在航空业务方面,金融租赁公司总机队规模达1873架,占中国租赁机队总规模的近80%,在当年新增航空租赁业务中,境外业务占比达58%;与此同时,金融租赁公司已成为C919和ARJ21的最大订单客户,有力支持了国产飞机制造产业。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航空金融是指航空业和航空相关产业与金融业联合发展形成的新兴业态。它涵盖了与航空产业链相关的金融活动的集合。从广义上来说,航空金融还包括与航空产品直接和间接相关的货币兑换、结算和资金融通等各种经济活动。而从狭义上讲,航空金融则主要聚焦于具有明显航空产业特性的金融活动,特别是关于飞机的融资租赁活动。
2023年,我国民航业共完成运输总周转量1188.3亿吨公里、旅客运输量6.2亿人次、货邮运输量735.4万吨,同比分别增长98.3%、146.1%、21%,分别恢复至2019年的91.9%、93.9%、97.6%;飞机日利用率8.1小时,同比提高3.8小时;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50亿元,连续4年超千亿;运输机场总量达到259个,总容量达15.6亿人次。
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低空经济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继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之后,我国各地低空经济发展进入加速期。
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近期多家商业银行加强行业布局,积极探索助力低空经济“高飞”的路径。例如,2024年3月发布的《珠海市支持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提出,创新低空经济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面向低空经济的纯信用、低成本信贷、中长期技术研发、技术改造等贷款产品。鼓励保险公司开发针对物流、载人、城市管理等低空商业应用险种,扩大保险覆盖范围和商业场景契合度,建立风险覆盖广泛的低空经济保险服务体系。
航空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日趋激烈,主要参与者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以及航空公司等产业主体。这些机构通过不断创新和提升自身实力,争夺市场份额和客户资源。同时,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的推进,航空金融市场的竞争也呈现出国际化和数字化的趋势。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广泛应用,航空金融行业将加速数字化转型步伐。通过数字化转型,航空金融机构可以更好地了解客户需求、优化产品设计、提高服务质量并降低运营成本。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按照IATA发布的预测数据,2024年预计将有50亿人次的旅客出行。同时,行业营业利润预计将达到599亿美元,高于2023年的522亿美元。总收入预计将达到9,960亿美元(增长9.7%),创历史新高。
2024年,行业支出预计将增长至9,360亿美元(比2023年增长9.4%)。其中总燃油费用为2,910亿美元,占所有运营成本的31%。相比之下,行业的非燃料成本得到很好的控制。
在未来较长时间内仍处于快速增长阶段。在现有技术水平下,民航飞机能源主要还是传统航空油料,势必造成未来一个时期内能耗和碳排放总量的刚性增长,远没有达到峰值。随着全球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绿色金融将成为航空金融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航空金融机构将积极推广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如绿色债券、绿色贷款等,以支持航空产业的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及投资者能否做出适时有效的市场决策是制胜的关键。报告准确把握行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和趋势,有效规避行业投资风险,更有效率地巩固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
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