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大豆蛋白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的完善提高,大豆蛋白产品性能不断提升,在食品领域的应用边界也不断扩展。除了传统的肉制品应用外,大豆蛋白在休闲食品、素食品、营养制品等领域的应用也不断增加。同时,植物肉等新型食品的流行也带动了大豆蛋白的需求增长。预计未来几年内,植物肉将成为大豆蛋白的新增长点。
大豆蛋白质:即大豆类产品所含的蛋白质,含量约为38%以上,是谷类食物的4~5倍。大豆蛋白是一种植物性蛋白质,其氨基酸组成与牛奶蛋白质相近,除蛋氨酸略低外,其余必需氨基酸含量均较丰富,是植物性的完全蛋白质。在营养价值上,可与动物蛋白等同,在基因结构上也是最接近人体氨基酸,所以是最具营养的植物蛋白质。大豆蛋白有着动物蛋白不可比拟的优点,大豆蛋白虽然甲硫氨酸极少,不过不含胆固醇,它特有的生理活性物质———异黄酮具有降胆固醇的作用。
中国大豆蛋白工业化生产始于20 世纪80 年代,主要原料为油料作物(大豆)榨油后的脱脂饼粕,主要产品为分离蛋白和浓缩蛋白,生产工艺和装备主要由国外引进。大豆蛋白产品有粉状大豆蛋白产品(soy protein powder)和组织化大豆蛋白产品(textured soy protein)两种
大豆是中国主要的农作物之一,因为它兼有食用油脂资源和食用蛋白资源的特点,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大豆蛋白是自然界中含量最丰富的蛋白质,其所含氨基酸组成与人体必需氨基酸组成相似,同时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低聚糖及各种维生素,被誉为“生长着的黄金”。工业化的大豆蛋白产品包括大豆蛋白粉(SF)、大豆浓缩蛋白(SPC)、大豆分离蛋白(SPI)及大豆组织蛋白(TSP)。
2021年全球大豆蛋白市场规模为63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113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8.70%。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全球对健康饮食和植物性蛋白的日益关注,以及大豆蛋白在多个领域的广泛应用。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蛋白市场之一,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0%以上。2021年中国大豆蛋白市场规模为19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达到35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9.20%。这一增长主要得益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健康饮食趋势的推动。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中国大豆蛋白的产量虽然逐年增长,但仍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全部需求。中国大豆蛋白的产量仅占全球产量的20%左右,而消费量却占全球消费量的40%以上,供需缺口较大。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中国需要进一步扩大国内产能或者增加进口量。中国大豆蛋白的主要生产地区有山东、河北、河南、黑龙江等。其中,山东是中国最大的大豆蛋白生产省,占中国产量的40%以上,其次是河北,占20%左右,河南和黑龙江各占10%左右。
大豆蛋白行业的市场领导者主要由一些具有较强品牌影响力和技术实力的企业占据。这些企业在产品质量、供应链优势、市场渗透能力等方面具备明显的竞争优势。除了领先企业外,大豆蛋白行业还存在一些中小型企业。这些企业在市场上的份额较小,但也在特定领域或地区有一定的市场份额。随着大豆蛋白行业的发展,一些新兴企业开始进入市场。这些企业通常具有技术创新能力和灵活的市场策略,试图通过推出新型产品或满足特定需求来获取市场份额。
大豆蛋白在食品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占总需求量的60%以上。未来,随着大豆蛋白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的完善提高,大豆蛋白在食品领域的应用边界将进一步扩展。除了传统的肉制品应用外,大豆蛋白在休闲食品、素食品、营养制品等领域的应用也将不断增加。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大豆蛋白行业的发展。例如,《关于做好 2022 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等文件也强调了健康饮食的重要性。这些政策为大豆蛋白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综上所述,大豆蛋白行业市场未来发展趋势及前景广阔。随着市场规模的持续增长、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的推动以及政策环境的支持,大豆蛋白行业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中研普华通过对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客户降低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