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应急产业与提升应急能力是相互促进的,既是发展新兴产业,也能推动能力建设。应急产业是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发生重大突发事件时,如何将物品在安全的前提下更快地送达给消费者,保障应急物流“最后一公里”的畅通,成为难题。
应急物流是指为应对严重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公共安全事件及军事冲突等突发事件而对物资、人员、资金的需求进行紧急保障的一种特殊物流活动。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Carter W.N提出,他通过研究全世界范围内的大部分自然灾害后,指出应急救援物资按类别进行有效管理,从而合理地分配救灾物资并及时送达灾区的重要性。
应急物流的运作涉及多个环节,包括应急物资的采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回收和信息处理等功能性活动。在应急物流体系结构上,通常包括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应急物流供应链和应急物流信息管理中心等组成部分。这些部分相互配合,共同构成一个高效运转的应急物流系统。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分布频率高,亟待加强基层的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避险能力。提升应急能力和发展应急产业可以双赢,应急能力与应急产业紧密相连。
近年来,随着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事件的频发,应急物流需求显著增加,推动了行业市场规模的扩大。为了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为应急物流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应急物流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持。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应急物流基础设施的投入,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应急物资储备库、救援中心和运输网络,提高了应急响应的速度和效率。
2022年,国务院推出我国应急管理领域首个五年规划《“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形成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中国特色应急管理体制,建成统一领导、权责一致、权威高效的国家应急能力体系。”应急物流尤其需要跨部门协同,该规划也明确提出到2035年“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疫情期间的经验表明,面对突如其来的庞大物资需求与不可预测的外部冲击,构建并依托专业的供应链管理和高效物流体系显得尤为关键。随着社会物流行业的蓬勃发展与实力的显著增强,众多企业已积极投身于应急物流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之中。
目前,我国不仅坐拥一批规模宏大、实力雄厚、网络覆盖广泛的中央直属大型国有运输企业作为中流砥柱,同时,以菜鸟网络、顺丰速运、京东物流等为代表的民营物流巨头也展现出非凡的创新能力与责任担当。这些企业充分利用人工智能、5G通信等前沿科技,以及无人机配送、自动化分拣等智慧物流装备,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应急物流的响应速度与效率,更在专业化运作层面树立了行业标杆,彰显了技术赋能应急物流的显著优势。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应急物流行业的国际合作将不断加强。通过与国际组织、其他国家及地区的应急物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同应对跨国突发事件,提高全球应急物流的协同能力和效率。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为应急物流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这些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应急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提升了应急响应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及投资者能否做出适时有效的市场决策是制胜的关键。报告准确把握行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和趋势,有效规避行业投资风险,更有效率地巩固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
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