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对高精度、低侵入的手术方法的需求也在增加。手术机器人正好满足了这一市场需求,推动了市场的快速发展。手术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升级,使其性能更加优越,满足了医疗机构对高质量医疗服务的需求。例如,单孔手术、纳米靶向、柔性机器人等新型手术机器人的兴起,为市场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手术机器人被誉为“医疗领域的明珠”,所需零部件众多,且涉及学科范围广,制造门槛非常高,是外科手术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的工具载体。手术机器人是集临床医学、生物力学、机械学、计算机科学、微电子学等诸多学科为一体的新型医疗器械,通过清晰的成像系统和灵活的机械臂,以微创的手术形式,协助医生实施复杂的外科手术,完成术中定位、切断、穿刺、止血、缝合等操作。按照手术目标脏器类型,手术机器人可分为硬组织机器人和软组织机器人。
机器人手术系统是集多项现代高科技手段于一体的综合体,其用途广泛,在临床上外科上有大量的应用。外科医生可以远离手术台操纵机器进行手术,完全不同于传统的手术概念,在世界微创外科领域是当之无愧的革命性外科手术工具。现代实践中的一个例子是达芬奇机器人。
手术机器人现已应用于普外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外科、胸外科、妇科、骨科、神经外科等多个领域,是临床医学发展的里程碑。在如今医疗资源不充分的背景下,手术机器人被寄予厚望,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一直站在聚光灯下,验证了其巨大的市场潜力。与此同时,手术机器人在政策、资本等推动下快速发展,在全球资本市场上更是一骑绝尘。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556.79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9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到1542.81亿元人民币,期间将以18.59%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手术机器人的高精度、低侵入性和快速恢复等特点,使其在复杂外科手术中具有广泛应用,推动了市场的快速增长。
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近年来同样保持高速增长。2023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约71.7亿元,近五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7.54%。预计到2024年,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18.4亿元;而到2025年,可能达到108.8亿元;至2030年,这一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87.2亿元。中国手术机器人市场中,腔镜机器人占比最大,达到整体市场的74.9%,其次为骨科机器人(10%)及经皮穿刺机器人(4.9%)。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国际市场上,美敦力、史赛克等企业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在中国市场上,主要竞争者包括微创机器人、天智航、威高骨科等企业。这些企业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中国手术机器人技术专利申请数量正在逐年增加,北京市、广东省、上海市等地区的申请数量较高。专利申请人集中度呈现下降趋势,表明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到手术机器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中。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医用机器人行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推动医用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例如,《关于印发“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等文件提出,加快推进机器人和医学人工智能在基础理论、共性关键技术、创新应用等方面的突破。
目前,医用机器人尤其是高端手术机器人的成本较高,限制了其普及速度。同时,手术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需要多学科融合,技术门槛较高。随着生产技术的改进和规模效应的发挥,医用机器人的生产成本有望逐步降低。医保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增长将加快医用机器人的普及化进程。远程医疗服务模式的兴起为手术机器人提供了新的应用场景和发展机遇。
手术机器人技术将不断进步,包括更精确的操作能力、增强的视觉和感知系统,以及机器人与医生操作的协同能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入应用,将使手术机器人更加智能化和个性化,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和高效的医疗服务。
综上所述,手术机器人行业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强劲的增长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手术机器人将在医疗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然而,企业也需要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战略方向,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
中研普华通过对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客户降低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