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全球经济格局巨变和地缘政治危机冲击,股权投资市场格局正在重塑。特别是在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到存量竞争的转变,尽管市场规模庞大,但市场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股权投资,又称为权益性投资,是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进而参与或控制其经营活动的行为。这种投资可以发生在公开的交易市场上,如股票市场,也可以发生在公司的发起设立、募集设立或股份的非公开转让等场合。股权投资的动因主要包括获取收益(如股利和资本利得)、获得资产控制权、参与经营决策以分散风险、调整资产结构以及投机等。
由于IPO收紧、经济下滑以及高净值私人LP(有限合伙人)收紧钱包,新募基金面临较大困难。国资LP已成为国内VC/PE市场最主要的资金来源,出资占比接近八成,且大额基金的国资属性更为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短期募资难的问题,但市场化LP的严重缺失也是不争的事实。
市场上的基金主要以小规模为主,规模分化严重。2024年上半年新设立基金中,规模在1亿元左右的基金数量占比高达54.21%,但其募资总额仅占4.33%;而规模在100亿元以上的基金数量仅占0.43%,募资总额占比却高达17.08%。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近年来市场整体投资规模有所下降。2024年上半年,市场整体投资规模剔除极值后同比下降超过30%。活跃机构的投资活动明显减少。投资主要聚焦在科创领域,半导体、IT、生物医药/医疗健康等领域的被投案例数及金额均位居前列。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总量合计占比超50%。国资GP的平均投资数量和金额均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而小机构则基本停摆,出手频率大幅降低。
随着IPO政策的收紧和数量的下降,以IPO为主导的退出方式面临诸多挑战。2024年全年仅100家公司成功IPO,同比锐减68.05%。行业已步入退出需求高峰期,但实际退出远远无法跟上日益增长的退出需求。并购、美股、港股等退出窗口逐渐打开,为投资者提供了更多的退出选择。然而,高估值项目的退出仍然面临较大困难,估值调整成为退出过程中的重要议题。
中国股权投资市场规模预计将持续扩大,2025年市场规模可能达到20万亿元人民币。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规模增长显著,2025年预计达到10.12万亿元,其中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占比67.3%。
未来一段时间内,国资基金将继续主导股权投资市场。政府对国资基金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国资基金在市场上的份额将进一步扩大。市场竞争加剧和投资者对风险控制重视,专业化、精细化投资将成为主流趋势。投资者将更加注重对被投资企业的深入研究和分析,选择具有成长潜力和竞争优势的企业进行投资。
IPO渠道收紧和并购市场活跃,并购重组将成为股权投资行业的重要退出渠道。投资者将更加注重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资本增值和退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将被广泛应用于投资决策、风险管理、客户服务等方面,提高行业的效率和竞争力。
综上所述,股权投资行业市场正经历着深刻的变化和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巨大的潜力与机遇。市场参与者需要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寻找新的投资机会和退出渠道。
中研普华通过对市场海量的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信息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最大限度地帮助客户降低投资风险与经营成本,把握投资机遇,提高企业竞争力。想要了解更多最新的专业分析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