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量竞争”与“存量优化”并存,2025年廉价航空行业市场调查分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是指通过取消非必要服务(如免费餐食、托运行李额度、娱乐设施等)、采用单一机型、选择低成本机场起降及构建点对点航线网络等方式,将运营成本压缩至传统全服务航司50%-70%,从而以显著低于市场均价的票价吸引价格敏感型旅客的航空运输模式。其核心特征包括低成本运营、高周转效率及灵活定价策略,目标市场覆盖中低收入群体、年轻旅行者及对时间成本敏感的商务客群。
一、供需分析
1. 需求端:持续增长与结构性变化
廉价航空的需求增长主要受以下因素驱动:
经济复苏与消费升级: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稳步复苏,居民可支配收入提升,航空出行需求从“可选消费”向“必选消费”倾斜。2025年预计中国民航旅客运输量将突破8亿人次,其中廉价航空占比有望从2023年的15%提升至25%。
价格敏感型用户群体扩大:下沉市场(三线及以下城市)成为廉价航空的主要增量来源。2025年三线以下城市航线网络覆盖率预计提升至60%,票价较全服务航空低30%-50%,显著刺激需求。
政策推动区域经济协同:国家“十四五”规划强调交通网络一体化,廉价航空在支线航空(如西部、东北地区)的布局加速,2024-2025年新增支线航线占比超40%。
2. 供给端:扩张与瓶颈并存
运力供给增速放缓:2025年廉价航空机队规模预计达800架(2023年为550架),但受波音737 MAX复飞延迟及国产C919交付量有限(年产能50架)影响,供给增速低于需求。
成本压力显著:燃油成本占总运营成本35%-40%,2024年国际油价波动导致利润率压缩3-5个百分点;人力成本因飞行员短缺年均上涨8%。
政策限制:部分机场时刻资源向全服务航空倾斜,廉价航空一线城市时刻获取难度大,二线枢纽机场成为主战场。
供需平衡展望:2025年供需缺口约15%,票价或同比上涨5%-8%,客座率提升至90%以上。
二、产业链结构分析
1. 上游:高度集中的供应体系
飞机制造:依赖进口(空客A320neo、波音737 MAX)与国产替代(C919),2025年国产飞机占比预计达10%。
航油与航材:中石油、中石化垄断航油供应;航材采购受国际供应链波动影响,2024年因地缘冲突导致维修周期延长20%。
2. 中游:运营模式创新
低成本控制:单一机型(节约维护成本)、高客座率(平均92%)、辅营收入(行李、选座等)占比提升至30%。
数字化赋能:AI动态定价系统普及率超80%,2025年行业IT投入增速达25%。
3. 下游:多元化渠道与生态协同
直销渠道主导:官网与APP直销占比70%,OTA平台(如携程、同程)合作侧重流量互补。
旅游生态整合:与景区、酒店联合营销,低成本航空旅客中60%选择捆绑旅游产品。
三、投资风险分析
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显示:
1. 政策与监管风险
时刻分配不均:一线城市时刻资源向国有航司倾斜,廉价航空被迫转向二线机场,但二线市场客单价较低。
碳税压力:2025年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或增加国际航线成本5%-10%。
2. 市场与竞争风险
价格战加剧:2024年行业平均票价同比下降3%,部分企业为抢占份额牺牲利润。
替代交通冲击:高铁网络加密(如“八纵八横”收官)对800公里以内航线分流效应显著,廉价航空短途航线客流量下降10%。
3. 运营与财务风险
汇率波动:美元负债占比高的企业(如春秋航空外币负债率30%)面临汇兑损失风险。
债务压力:行业平均资产负债率65%,部分企业流动性覆盖率低于1.2倍安全线。
4. 技术风险
数字化系统安全:2024年行业数据泄露事件频发,IT安全投入不足企业面临合规处罚。
风险应对建议:
多元化融资:通过ABS(航空资产证券化)优化负债结构。
市场差异化:深耕区域航线(如西南-东南亚跨境旅游带),避开高铁竞争。
2025年廉价航空行业处于“增量竞争”与“存量优化”并存阶段。尽管面临成本上升和政策约束,但下沉市场潜力、数字化创新及产业链整合将驱动行业持续增长。投资者需重点关注政策导向明确、成本控制能力强、区域布局完善的企业(如春秋航空、吉祥航空),并警惕宏观波动与竞争恶化风险。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及投资者能否做出适时有效的市场决策是制胜的关键。报告准确把握行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和趋势,有效规避行业投资风险,更有效率地巩固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