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2024年深圳海洋生产总值5409亿元、占GDP比重14.7%、增长5.8%,集聚涉海经营主体11万家。深圳锚定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目标,力争“十五五”末,海洋工业增加值达到2150亿元,年均增长12%以上,海洋服务业增加值达到7360亿元,年均增长10%以上。
近年来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稳居全球前四,去年增长11.7%,今年1-5月增长11.1%,目前全市已开通275条国际集装箱班轮航线,通达全球6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
在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加速构建的背景下,海洋经济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已成为驱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海洋经济是指为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产业活动。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海工装备制造业等。
广东省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和海洋资源大省,坐拥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区位优势及绵长的海岸线资源,其海洋经济发展既承载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使命。
广东省海洋经济规模分析
广东海洋经济总量已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广东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5)》显示,据初步核算,2024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为20022.5亿元,同比名义增长5.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4.1%,占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9.0%。广东海洋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4年全省海洋三次产业持续上扬。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82.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为6202.6亿元,同比名义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3137.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6.2%。
值得关注的是,实体经济持续稳步发展,海洋制造业增加值超5000亿元。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4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8%,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贡献持续增强。
在“向海图强”的蓝图下,广东正加速构建“海上新广东”,通过海洋科技创新、生态保护与开放合作,为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分析:
从2018年起,广东省财政连续7年安排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近20亿元,支持海洋六大产业创新发展。去年以来,省内多座沿海地市组建成立了海洋发展局。今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出台《广东省海岸带及海洋空间规划(2021—2035年)》。不久前,《广东省促进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条例》正式通过,并将于7月1日起施行。
广东省海洋经济面临的挑战分析
尽管广东海洋经济规模领先,但仍面临深层次挑战:近海资源约束趋紧、部分装备核心技术依赖进口、生态保护与开发平衡压力增大。未来五年,广东需以三大转型破局:从规模扩张向质效提升转型,通过科技赋能降低深海开发成本;从单点突破向系统协同转型,强化海洋风电、储能、氢能的产业链耦合;从资源驱动向规则引领转型,探索粤港澳海洋治理标准一体化。这一阶段既是攻坚期,更是抢占全球海洋经济制高点的战略窗口期。
广东省海洋经济行业未来图景展望
广东省海洋经济正站在从“大省”迈向“强省”的历史拐点。在“向海图强”战略引领下,未来产业图景将呈现三大特征:
一是科技驱动纵深发展,以深海钻探、智能装备、氢能船舶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推动海洋经济突破资源与空间天花板;
二是陆海统筹优化布局,通过海岸带规划、生态修复与港口集群联动,实现“生产-生态-生活”三生融合;
三是开放合作提升能级,依托粤港澳大湾区政策红利,深化与国际规则的对接,使广东成为全球海洋技术、资本、人才汇聚的枢纽。
“十五五”时期是广东省海洋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窗口期。本规划立足国家“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政策导向,结合广东省海洋产业基础与资源禀赋,聚焦海洋高端装备制造、海洋新能源、海洋生物医药、滨海旅游等战略性新兴领域,系统谋划产业链协同创新与空间布局优化路径。中研普华依托多年产业咨询经验,通过多维度调研、全流程论证及动态化跟踪,构建“战略研判—产业诊断—路径设计”的规划方法论体系,旨在为广东省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兼具前瞻性与实操性的决策参考。
想要了解更多广东省海洋经济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