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全球制造业正经历以数字化、智能化为核心的深刻变革,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已成为重塑制造业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我国制造业规模连续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丰富,但传统制造模式下的效率瓶颈、资源约束等问题日益凸显。在此背景下,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既是破解发展痛点、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也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抢占全球价值链高端的战略举措。作为全国制造大省和人工智能创新集聚区,广东凭借扎实的产业基础、活跃的创新生态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正加速探索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广东出台16条措施推动人工智能成制造业“新引擎”
10月22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广东省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新闻发布会。《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等提出16条政策措施,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跃升,加快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工智能+制造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广东省制造业经过数十年积累,已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完整的产业体系。数据显示,广东省上市公司今年上半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5.14万亿元,同比增长6.3%;实现净利润4001.16亿元,同比增长2.63%,多项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制造业大省,制造业上市公司在上半年延续了增长态势。数据显示,广东省634家制造业上市公司上半年合计实现营业收入2.94万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净利润1721.91亿元,同比增长6.3%,显示出制造业的强劲韧性。
据了解,广东拥有全部31个制造业大类,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形成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为人工智能赋能应用提供了“试验场”。
(一)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的核心路径
人工智能技术正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供应链管理、服务运维等全流程重塑制造业形态。在研发设计环节,工业大模型通过分析海量历史数据和工艺参数,可加速新产品迭代周期,优化材料配方和结构设计;在生产制造环节,机器视觉检测、智能排产算法、预测性维护系统等应用,实现了质量控制的精准化、生产调度的动态化和设备运维的主动化;在供应链管理领域,基于工业大模型的协同采购、智能仓储和物流优化,提升了产业链响应速度和抗风险能力。
广东立足产业优势,聚焦垂直领域大模型和场景专用小模型培育,推动“行业模型+专用模型+智能体”的融合应用,通过标杆示范、链式改造等方式,引导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企业分梯次实现智能化升级。例如,在消费电子、高端装备等离散制造业,重点推进柔性生产线和数字孪生工厂建设;在石油化工、金属制造等流程工业,着力提升能耗管理和工艺优化水平;在纺织服装、食品等消费品行业,则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个性化定制和快速市场响应。
(二)人工智能赋能的政策支撑与生态构建
为系统推进人工智能与制造业融合,广东省出台专项行动方案,围绕强化关键供给、促进应用推广、构建支撑体系、优化要素保障提出16条政策措施,形成“三券驱动、标杆引领、生态协同”的推进机制。
在关键要素供给方面,创新推出“模型券”“算力券”“训力券”等工具,降低企业获取工业模型服务、算力资源和人才培训的成本,直击中小企业“用不起、不会用”的痛点。
在应用推广层面,实施“人工智能+制造业标杆建设行动”,遴选认定示范工厂和标杆项目,发挥引领带动作用;深化“链式改造”模式,以龙头企业和平台企业为核心,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升级,同时依托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推动模型算法在视觉检测、能耗管理等重点场景落地。
在支撑体系构建上,广东正加速建设国家级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具身智能训练场体系和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为技术验证、场景创新和供需对接提供平台支撑。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分行业发布“需求清单”和“供给清单”,组织咨询诊断、标杆访学等活动,逐步破解“需求说不清、供给不适配”的困境,构建起“研发-中试-应用-推广”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分析:
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的成效已初步显现,但技术落地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决定了其不可能一蹴而就。从广东实践来看,政策工具的精准性、要素保障的协同性、生态构建的包容性,是推动融合向纵深发展的关键。当前,随着工业模型迭代加速、算力基础设施完善和应用场景深化,人工智能正从单点突破迈向系统集成,从特定场景应用转向全价值链渗透。然而,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产业安全、如何保障数据流通与隐私保护、如何推动中小企业跨越“数字鸿沟”,仍是需要持续探索的命题。
(三)广东省制造业未来展望与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迭代和产业应用的深化拓展,制造业将向更智能、更绿色、更柔性的方向演进。未来,工业大模型的跨模态学习能力和小模型的场景适配性将进一步提升,实现“大模型通用赋能+小模型精准落地”的协同效应;具身智能训练场、人工智能开源社区等新型基础设施,将加速前沿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推动机器人、智能装备从“专用工具”向“通用智能体”跃升;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深化,将打破数据壁垒,实现产业链数据的深度共享和价值共创;中小企业通过“模型即服务”“算力即服务”等模式,可低成本获取智能化能力,形成“普惠智能”发展格局。广东需持续强化创新策源能力,优化要素保障机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制造业各领域、各环节深度融合,力争在智能工厂建设、工业软件自主化、产业链协同创新等方面形成全球领先优势,为制造强国建设贡献更大力量。
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是一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不仅重构生产方式,更重塑竞争逻辑。广东作为制造业和人工智能“双高地”,通过政策引导、市场驱动、生态协同,正探索出一条具有区域特色的赋能路径。从“三券”工具破解落地痛点,到标杆示范引领行业升级;从垂直模型培育强化关键供给,到链式改造带动产业链协同;从具身智能训练场建设夯实技术底座,到供需对接机制畅通应用渠道,广东的实践为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未来,随着技术创新的加速、要素保障的完善和生态体系的成熟,人工智能将更深度融入制造业全价值链,推动产业形态从“制造”向“智造”“创造”跃升。
然而,变革之路仍需突破技术壁垒、人才瓶颈和体制机制障碍,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协同,持续探索、大胆创新。广东若能抓住机遇,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强化产业链韧性,必将在全球人工智能+制造业竞争中占据先机,为全国乃至全球产业升级贡献“广东智慧”和“广东经验”,最终实现从制造大省向制造强省的历史性跨越。
想要了解更多广东省制造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本报告聚焦于2025-2030年广东省制造业“十五五”规划,旨在深入分析当前广东省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结合全球及国内制造业发展趋势,对未来五至十年的发展进行科学预测,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目标、战略、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广东省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制造业在其经济结构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其制造业发展规划对于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制造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