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全球能源转型与碳中和目标的驱动下,光伏组件作为清洁能源的核心载体,正从单一发电设备向多场景融合的能源基础设施演进。中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布局、持续的技术突破与庞大的市场规模,已成为全球光伏组件行业的主导者。2025年以来,行业面临技术迭代加速、市场多元化拓展与全球化布局深化的多重机遇,同时也需应对国际贸易壁垒、产能阶段性过剩等挑战。
一、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策环境:双碳目标引领产业升级
中国“十四五”规划将光伏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支柱,明确提出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升至20%、2030年风电光伏总装机容量超12亿千瓦的目标。政策工具从补贴驱动转向市场驱动与技术创新双轮驱动:一方面,通过绿色电力证书交易、碳排放权市场联动等机制,构建市场化消纳体系;另一方面,加大对N型电池、钙钛矿叠层等前沿技术的研发支持,推动量产组件效率突破24%。此外,地方政府通过“整县推进”分布式光伏、沙漠戈壁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等专项工程,加速场景落地。
(二)经济环境:成本下降与需求增长共振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显示:技术进步与规模化生产推动光伏组件成本持续下行。过去十年间,中国光伏发电度电成本降幅超70%,已低于煤电标杆电价,实现平价无补贴发展。需求端呈现“国内集中式+海外多元化”格局:国内大型光伏基地与分布式光伏协同发展,工商业屋顶、户用领域渗透率快速提升;海外市场中,欧洲传统市场保持稳健,印度、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因电力缺口与政策扶持成为增长极。2025年,中国光伏组件出口量突破210GW,全球市场份额稳定在80%以上。
(三)社会环境:能源结构转型催生新需求
全球主要经济体通过立法形式确立碳减排目标,倒逼能源结构向可再生能源倾斜。中国城镇化进程加速与电力需求增长,为光伏发电提供刚性支撑。同时,社会对绿色能源的认知提升,推动“光伏+”模式向交通、建筑、农业等领域渗透。例如,农光互补项目通过板下种植、养殖提升土地综合利用率,渔光互补结合水产养殖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将组件直接集成为建筑材料,推动零碳建筑普及。
(四)技术环境:N型电池与钙钛矿技术引领效率革命
技术迭代是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当前,N型电池技术(TOPCon、HJT、xBC)正快速替代传统PERC技术:TOPCon电池因工艺兼容性强、量产效率高,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HJT电池凭借超薄硅片与低温工艺优势,在高端分布式市场占据一席之地;xBC电池通过背接触结构提升受光面积,成为屋顶光伏的首选方案。此外,钙钛矿叠层电池实验室效率突破32%,商业化进程加速,预计2030年前成本将降至晶硅电池的1.2倍,在高端分布式市场形成替代优势。
(一)市场格局:头部企业主导,新兴势力崛起
中国光伏组件市场呈现“垂直一体化企业+专业厂商”双轨竞争格局。头部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与产能置换,形成“硅料-电池-组件”一体化布局,增强全球议价能力。例如,隆基绿能、通威股份等企业通过技术升级与海外建厂,在行业洗牌中巩固领先地位。新兴企业则聚焦细分市场,以差异化竞争切入:部分企业针对东南亚市场开发330ml小瓶装组件,适配独酌场景;另一些企业通过智能组件集成传感器与通信模块,实现发电量实时优化与故障预警,切入智慧电网领域。
(二)区域竞争:国内基地化与海外本地化并行
国内市场中,西北地区依托低成本硅料与土地资源,形成大型光伏基地集群;东部沿海地区则通过分布式光伏与工商业屋顶项目,实现就近消纳。海外布局方面,企业通过在东南亚、美国设厂,构建“本土制造+全球销售”的弹性供应链,规避贸易壁垒。例如,某企业在沙特投资建设GW级组件工厂,贴近中东市场需求;另一企业在巴西通过EPC总包模式输出整体解决方案,深化本地化合作。
(三)技术竞争:效率与成本的双轮驱动
技术路线竞争聚焦效率提升与成本下降。N型电池技术通过高开路电压与低衰减特性,显著降低度电成本;钙钛矿叠层电池通过结合钙钛矿与晶硅材料的优势,理论转换效率有望突破40%,目前已进入产业化前夕。此外,新型材料(如柔性基板、透明背板)的研发与应用,拓展了组件在轻量化、抗老化等方面的性能边界,适应更复杂的安装环境。
(一)需求端:多元化场景驱动增长
光伏组件需求呈现“双轮驱动”特征:国内市场中,集中式电站保持稳定装机规模,分布式光伏在工商业屋顶、户用领域快速渗透,2025年分布式新增装机占比首次超过集中式电站,达到58%。海外市场中,欧洲传统市场需求稳健,印度通过BCD关税与生产补贴计划培育本土产能,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因光照资源丰富与电力缺口大,成为组件出口新增长极。此外,“光伏+”模式向纵深发展,光伏制氢、光伏供暖等跨界应用,将光伏组件从电力生产延伸至能源存储与消费领域。
(二)供给端:产能扩张与结构性优化并存
中国光伏组件产能占全球比重超80%,但供需呈现阶段性错配。受N型电池技术升级驱动,高端硅料需求激增,而常规硅料产能面临出清压力。大尺寸薄片化技术推动182mm及以上尺寸硅片占比超90%,但210mm硅片厚度减薄导致合格率下降,技改投资压力增大。此外,行业面临产能阶段性过剩风险,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乐观预期为600GW,而中国产能超850GW,倒逼企业通过技术升级与市场拓展消化产能。
(一)技术趋势:高效化与智能化并进
未来五年,光伏组件技术将向“双高”(高效率、高功率)与“双智”(智能生产、智能应用)方向发展。高效电池技术方面,N型TOPCon电池量产效率突破26%,HJT成本下降40%,钙钛矿叠层电池实现GW级量产;智能化生产方面,AI监控、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生产环节,提升良品率与生产效率;智能应用方面,组件集成储能、传感器等功能,成为智慧电网的关键节点。
(二)市场趋势:全球化布局与本地化服务深化
中国光伏组件企业正从“产品出口”转向“技术输出+本地制造”。在东南亚,通过投资建厂规避贸易壁垒;在欧美,通过技术授权与合资合作培育本土供应链;在非洲与拉美,通过EPC总包模式输出整体解决方案。同时,企业加强售后服务网络建设,提供本地化运维、培训等服务,增强客户粘性。
(三)应用趋势:多场景融合与生态化发展
光伏组件应用场景从电力供应向交通、建筑、农业等领域延伸。交通领域,光伏与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结合,实现“光储充”一体化;建筑领域,BIPV推动零碳建筑普及;农业领域,农光互补、渔光互补项目提升土地综合利用率。此外,循环经济理念推动组件回收产业发展,通过物理破碎、化学提纯等技术回收银、硅、玻璃等材料,降低对原生资源的依赖。
(一)聚焦高潜力细分赛道
N型电池与钙钛矿技术:掌握TOPCon、HJT、xBC电池量产工艺及钙钛矿叠层技术研发的企业,将主导下一代技术竞争。
智能组件与系统集成:投资具备传感器集成、通信模块开发能力的企业,满足智慧电网对组件智能化的需求。
海外本地化生产:布局东南亚、中东、拉美等新兴市场建厂的企业,可规避贸易壁垒并贴近本地需求。
(二)布局全产业链控制力
上游原材料:控制高纯硅料、大尺寸硅片生产的企业,可保障供应链稳定性并降低成本。
中游制造:具备垂直一体化能力(硅料-电池-组件)的企业,可通过内部协同消化产能波动风险。
下游应用:拓展“光伏+”多场景应用的企业,可开辟新的增长点。
(三)关注政策与风险预警
国际贸易壁垒:欧美双反调查、碳关税等政策可能限制出口,企业需通过本地化生产与合规认证应对。
技术迭代风险:P型电池产能面临淘汰压力,企业需加快技术升级以避免资产折旧加速。
电价市场化改革:电力交易价格波动可能影响项目收益率,企业需强化经济性测算与风险管理。
如需了解更多光伏组件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