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前言
电子信息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推动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核心载体。当前,全球技术革命加速演进,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深度渗透,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正经历从规模扩张向质量跃升的关键转型。
一、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策驱动:战略定位与产业升级双轮推进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电子信息制造业发展,将其纳入国家战略核心领域。2025年,工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联合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实现规模以上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超85%,到2030年形成一批标志性智能产品,推动行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延伸。此外,《“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从技术研发、产业协同、国际合作等维度构建政策支撑体系,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二)经济环境:内需扩容与出口韧性共筑增长基础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显示: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与完善的产业链配套能力,为电子信息制造业提供双重支撑。一方面,消费升级驱动智能终端、智能家居、新能源汽车电子等细分领域需求爆发;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出口国,2024年出口额已达3.8万亿美元,占全球市场份额的30%左右。随着RCEP等区域贸易协定深化实施,中国企业在东南亚、拉美等新兴市场的本地化布局加速,出口韧性持续增强。
(三)技术环境:自主可控与前沿创新引领产业变革
核心技术突破成为行业升级的核心引擎。在半导体领域,国产芯片自给率从2024年的35%提升至预期的50%以上,7nm以下先进制程、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氮化镓)商业化进程加速;在人工智能领域,行业级大模型、智能视觉检测、设备故障预测等技术深度融入生产全流程,推动良品率提升与柔性制造能力升级。此外,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进入快车道,设备联网与数据采集技术实现生产透明化管控,催生“设备即服务”(DaaS)等新商业模式。
(一)市场规模与结构:传统领域稳增长,新兴赛道拓空间
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已形成以通信设备、智能终端、半导体为核心的产业矩阵。通信设备领域,5G基站建设与物联网设备部署推动市场规模持续扩张;智能终端领域,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空间计算设备(VR/AR)等需求旺盛,健康管理功能成为产品标配;半导体领域,芯片设计、封装测试、材料设备等环节国产化率显著提升,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增强。
(二)区域格局:东部集聚与中西部差异化协同
东部沿海地区依托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与创新能力,持续占据主导地位,长三角、珠三角形成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中西部地区通过政策扶持与成本优势,在封装测试、基础材料、零部件加工等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力。例如,湖北省武汉市聚焦集成电路产业,四川省成都市发展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区域协同效应显著。
(三)竞争态势:头部引领与细分领域深耕并存
行业集中度呈现“橄榄型”特征:头部企业聚焦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核心技术,通过“技术授权+本地化生产”模式突破国际市场壁垒;腰部企业专注汽车电子、医疗电子等垂直领域,以定制化解决方案建立护城河;尾部企业面临淘汰压力,资源向技术密集型环节集中。此外,华为、中兴等本土企业在5G通信设备领域占据全球领先地位,联想集团等企业通过“AI内嵌智能终端”与“一横五纵”AI基础设施矩阵,推动端侧产品与算力服务双轮驱动。
(一)技术趋势:前沿领域突破与融合创新加速
半导体技术:先进制程研发、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应用、3D封装与Chiplet技术将成为突破重点,推动芯片集成度与能效比持续提升。
人工智能技术:行业级大模型与智能装备深度融合,实现生产全流程自动化决策与质量闭环控制,AI驱动的柔性生产线成为主流。
通信技术:5G商用深化与6G研发同步推进,超高速率、低延迟通信技术赋能智慧城市、远程医疗、自动驾驶等场景。
绿色制造技术:节能环保材料、低功耗设计、碳足迹追踪技术广泛应用,推动行业向碳中和目标迈进。
(二)市场趋势:需求升级与生态竞争重塑格局
消费端:健康管理、空间计算、环保理念驱动产品迭代,用户需求从“技术导向”转向“体验导向”,企业通过“用户共创平台”挖掘潜在需求。
企业端:数字化转型从单点应用向全链条协同升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孪生、预测性维护等技术普及,催生数据资产运营新业态。
生态竞争:企业需构建技术生态(开放平台吸引开发者)、供应链生态(战略联盟保障物料供应)、服务生态(全生命周期服务)三维竞争力,差异化布局细分市场。
(三)全球化趋势:双循环格局与区域合作深化
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面临“双循环”挑战:发达国家凭借技术优势主导高端市场,新兴经济体通过成本优势抢占中低端份额。头部企业通过“技术输出+本地化运营”模式,在东南亚、拉美建立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同时,“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中国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提供新机遇。
(一)核心领域:聚焦技术壁垒与国产替代
半导体设备与材料:关注光刻机、刻蚀机、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等“卡脖子”环节,投资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
高端智能装备:布局工业机器人、智能检测设备、3D打印等柔性制造技术,满足多品种、小批量生产需求。
AI算力基础设施:押注服务器、存储、数据网络等AI基础设施领域,支持生成式AI与科学计算场景落地。
(二)新兴赛道:捕捉消费升级与产业转型红利
空间计算设备:VR/AR头显在工业设计、远程协作领域的应用深化,投资具备光学模组、交互技术积累的企业。
新能源汽车电子:电池管理系统、智能座舱、自动驾驶芯片等需求激增,布局车规级半导体与嵌入式软件企业。
绿色电子产品:可降解材料、低功耗设计成为行业标配,关注环保认证与碳足迹管理服务提供商。
(三)风险防范:应对技术迭代与地缘政治挑战
技术风险:前沿领域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需评估企业技术路线可行性与商业化能力。
供应链风险: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可能导致关键物料断供,优先选择供应链多元化布局的企业。
政策风险:关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与出口管制政策变化,规避高风险市场与敏感技术领域。
如需了解更多电子信息制造行业报告的具体情况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