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天然气供需始终与冬季需求密切相关,呈现季节性特征。从历史来看,随着家庭和工业在寒冷月份的供暖需求增加,天然气的需求激增,带动其价格飙升。然而,近期市场动态表明,天然气的波动已不再仅限于冬季。随着夏季来临,有多个因素开始影响市场,暗示我们对天然气季节性的看法需要作出改变。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随着沿海城市对燃气需求的增长,从煤炭和石油中提取的燃气(煤气)成为一个重要的能源来源。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国开始建设城市燃气管网,以供应煤气,北京等城市的燃气主要由几个大型气源厂提供。这些年中,住宅用气占了北京煤气需求的70%。
20世纪末,鄂尔多斯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等地的大型气田被相继发现,标志着中国天然气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些大型气田的发现为建设横贯大陆的大型输气管道奠定了基础。2005年西气东输一线管道的建成极大地促进了天然气的消费增长,自那以后,天然气需求以年均18%的速度快速增长。新气田如四川的普光气田和鄂尔多斯的长庆气田相继投入开采,到2012年,中国的天然气产量已经翻了一番,达到约1100亿立方米。
液化天然气(LNG)出口增加是导致全年需求增长的另一项因素。全球对清洁能源解决方案的追求导致液化天然气贸易激增,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已成为重要的出口国。这种国际需求并不遵循国内市场传统的季节性模式。例如,亚洲和欧洲各国因其独特的季节性和经济周期,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需求高峰期。这种国际维度增加了一层复杂性,并改变了天然气需求的季节性特征。
由于我国对于天然气能源的巨大需求量,我国天然气行业进出口基本呈现出“全进口、零出口”的格局。根据国家发改委数据2023年,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3945.3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6%。
根据中研普华研究院撰写的《》显示:
2022年,中国进口天然气1503亿立方米,同比下降9.9%。其中,来自土库曼斯坦、澳大利亚、俄罗斯、卡塔尔、马来西亚五个国家的进口量合计1215亿立方米,占比81%。2023年中国天然气进口11997万吨(合1652亿立方米),同比增长9.9%。
环境政策和法规日益塑造着天然气市场的面貌。例如,旨在减少甲烷排放的政策可能会给生产实践和成本带来影响。此外,旨在提升能效和促进电气化的法规可能会改变居民和工业部门的天然气消费模式。这些政策可能会对天然气的供需产生直接影响。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和发布了一系列政策和规划,支持和促进天然气产业的发展。2021年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发〔2021〕23号),《方案》提出,要合理调控油气消费,加快推进页岩气、煤层气、致密油(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化开发。有序引导天然气消费,优化利用结构,优先保障民生用气,大力推动天然气与多种能源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建设天然气调峰电站,合理引导工业用气和化工原料用气。支持车船使用液化天然气作为燃料。引导企业转变用能方式,鼓励以电力、天然气等替代煤炭等。
如果企业想抓住机遇,并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发挥最佳作用,那么我们推荐您阅读我们的报告。我们的报告包含大量的数据、深入分析、专业方法和价值洞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趋势、风险和机遇。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正确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获得领先优势。